丁鴻柳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慈善組織作為慈善事業的支撐載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國慈善組織依然存在著各種不健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公益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及可持續發展。因此對慈善事業進行定位完善,以確保慈善組織能夠在正確的軌道下運行勢在必行。本文重點探究我國慈善組織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慈善組織;公益事業;問題
眾所周知,開展慈善事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社會中存在的危機或矛盾,不但可以為需要得到人道援助的人群提供幫助,而且是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慈善機構數量及規模不斷攀升,社會捐贈意識及熱情也持續提高,尤其是公益慈善理念與實踐的健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影響力和作用力。然而由于我國慈善組織的起步較晚,很多組織的性質、任務及作用仍存在諸多不足,受“郭美美事件”及漢川地震捐款流向質疑等信任危機的影響,優化和創新管理慈善組織迫在眉睫。只有認真剖析公益慈善事業中出現的問題,才會為合理制定解決的對策和途徑提供助力及裨益。
一、對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的分析
公益慈善組織的最大特征就是全過程不謀求任何利潤,即屬于非營利性組織。此外還有另外一種稱呼叫做“第三部門”。慈善組織的發展程度多以公信力作為參考,只有在確保公信力的基礎上,慈善組織才會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同時提升公眾對組織的滿意度。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受內部生存和外部發展雙重因素制約:一方面,內部生存包含著組織機構設置的方方面面,例如:規模實力、內部治理、財務管理、獨立性、組織與籌款能力、人員配備以及激勵機制限制等。另一方面,公益慈善組織受外部的干擾也十分明顯,尤其還受到政府制度約束及與政府之間關系的影響。與此同時,慈善文化色彩是否濃郁也是吸引公眾參與的重要因素。
二、探究我國慈善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困境
1.慈善組織形式單一
改革開放以前的慈善機構基本受政府主導,因此對其依賴程度較高。具體表現為慈善機構都與民政部門息息相關,甚至一些慈善組織源自于政府部門。介于此,慈善組織的管理過于模式化,不僅需要主管單位,而且在資金審批和手續管理方面受到極大的干預和束縛。當然這種單一的組織形式可以減少善款挪用或濫用的現象出現,但是效率很難保障,同時工作思維僵化而且缺乏創新,使得內部管理逐漸弱化。
2.民眾公益慈善觀念相對缺失
據調查顯示,我國民眾慈善意識整體水平偏低,對于公益慈善的理解也相對傳統,很多人甚至認為慈善事業就是簡單的施舍、捐贈、扶貧濟困或一對一的救濟。雖然近年來公益慈善事業在電視、網絡媒體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宣傳幫助下,民眾認識度有所提高,但是現代公益理念卻完全深入人心。此外,公益慈善的責任意識還有待于提升。
3.政府支持力度稍顯不足
公益慈善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投入,然而受不同省、區、市區域經濟的影響,在公益慈善組織的扶持中均呈現出不同差異。例如:中西部相比于東部省份來講,扶持手段和力度明顯不足。此外隨著社會需求的快速增長,對于慈善組織也提出了相應的優化需求,然而政府的鼓勵和優惠政策仍顯滯后。
4.本土化與國際化問題的沖突
我國慈善組織具有極強的本土化色彩或烙印,當然這也是我國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共同作用下的特色產物。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慈善組織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但是發展水平和上升空間仍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公益慈善是無國界的,在與國外慈善組織的互融和結合過程中,就出現了水土不服或脫節的現象。例如:合作的范圍相對狹窄,僅限于國際救助的范疇,同時與國際慈善組織發展趨勢出現偏離。
5.慈善組織缺乏獨立
受我國慈善組織管理體制所決定,其組織不僅缺乏獨立,而且在各種約束的束縛下很多職能作用很難激發。尤其從雙重管理視角來分析,慈善活動的開展既要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而且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批準。因此容易導致慈善組織活動出現“左右為難”的窘境。
三、優化我國慈善組織管理的途徑及建議
首先,黨和政府要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慈善法律體系,盡快出臺《慈善法》,以確保慈善組織運行的規范化。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監管,利用稅收杠桿,鼓勵公益捐贈和慈善事業。此外基于慈善組織的非營利特征,政府還要降低登記門檻,確保其發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其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次,為了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必須要確保慈善機構的信息公開、公正和公平。其中對慈善資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的監督是重點,同時還要接受社會和審計部門的監督,以增強公眾的信任度。最后,為公益慈善組織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進行免稅資格核準,對不符合標準的組織依法征稅,而對公益救濟性捐贈則要采取差異化扣除制度。另一方面,在降低慈善組織免稅門檻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稅收管理,例如:推行申報制度、提供年終財務報告以及定期申報業務收入及活動支出等。
總之,慈善組織是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關鍵環節,不僅能夠實現高效利用社會資源,而且可以凈化心靈,使人收獲無限價值的精神回饋。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雖然存在些許不足,尤其是公信力與民眾慈善意識仍有待于提升,因此政府和社會要提升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扶持和兼容,在提升慈善事業效率和活力的基礎上,最終確保慈善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頑強.資源依賴視域下政府與公益慈善組織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3).
[2]林卡,吳昊.官辦慈善與民間慈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J].浙江大學學報,2012(4).
[3]張奇林,李君輝.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環境及其與政府的關系:回顧與展望[J].社會保障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