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靜 卓華麗 紀祥
摘 要:近一年多來,“喪文化”和“佛系”在網絡社交平臺廣泛擴散,也迅速傳播至大學生群體,他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本文從分析“喪文化”和“佛系”網絡流行語的成因出發,闡述了其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學習和生活以及人際關系之間的影響,從而提出應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喪文化”和“佛系”等網絡流行語,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化觀。
關鍵詞:喪文化;佛系;大學生;價值觀
一、“喪文化”和“佛系”概述
2016年7月,一張葛優在《我愛我家》情景劇中扮演的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角色圖片火遍網絡,網友們給其取名“葛優躺”,隨即該圖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被廣泛轉發,并配有“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感覺身體被掏空”[1]等文字。轉發這些圖片的用戶大多都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躍的90后,而在校大學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葛優躺”的帶領下,“悲傷蛙”、“長腿兒的咸魚”、“馬男波杰克”等具有“喪”特征的表情包,以及“喪茶”、“喪派對”、“街頭喪T”等線下活動,滲透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將喪文化推上高潮。
這種傳播現象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種消極的喪文化,它指的是當今時代的一些年輕人,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失去了目標和希望,而是以一種消極、悲觀、頹廢和絕望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甚至嚴重者對生活漫無目的,沒有約束,喪失心智,對人失去情感和意識[2]。
目前,流行于網絡青年群體中的“喪文化”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部分青年人追捧的是虛假性的“喪文化”,即表面“喪”而內心不“喪”,他們用這些特殊的語言和圖畫,以娛樂性的方式進行自嘲和壓力排解,實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改變現狀;而另外一部分青年則深陷其中,用這種流行詞進行自身定位,從而借機頹廢、麻木,最終淪落為真實性的“喪”。而當代的大學生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對社會現象缺乏辨識力,又善于模仿,因此很容易受到喪文化的感染,而對生活失去目標和希望。
喪文化的熱潮還沒有退去,2017年12月,“佛系”一詞又刷爆網絡。所謂“佛系”,和宗教無關,是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和方式[3]。人們聯系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將“佛系”二字引申,便有了 “佛系青年”、“佛系員工”、“佛系學生”、“佛系生活”等等。
佛系心態是一個人對自己求之不得,而只能退而求其次的無奈,更深層次來說,是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欲望無法實現,又無法排解時,與外界的和解[4]。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些無關緊要、不壞原則的小事,是可以用佛系心態來解決,但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原本應該是朝氣蓬勃、充滿熱情,若是一直以佛系心態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將“我可以努力奮斗取得好成績”變成“學習成績不好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折磨自己”、“最重要的是我要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這樣無欲無求、毫不上進的心態將嚴重影響他們成長成才。
從“喪文化”到“佛系”這些帶有消極色彩詞的走紅,折射出當下多數年輕人的現實困境和精神狀態。而現在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定型的過程中,網絡文化的傳播和渲染,對他們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和日常生活學習產生重要影響。
二、從“喪文化”到“佛系”網絡流行詞對大學生的影響
1.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影響
“95”后的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喜歡追逐潮流,最易受到外界新鮮事物的影響,而且他們生長在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非常善于利用互聯網在自媒體時代刷存在感。而“喪文化”和“佛系”正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和自媒體的傳播力量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擴散。
“喪文化”和“佛系”都一種自我頹廢、自我放棄的消極文化,這些消極文化在社交平臺上的廣泛傳播就會使不明事理的大學生沉溺于這種畸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將網絡上得到所謂“大眾化”的價值觀錯誤地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主流價值,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判別標準,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2.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長期沉浸在負面、消極的語言環境中,會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消磨大學生的意志,意志力不強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懶散、消極、悲觀,從而喪失積極向上,勇于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對學習和生活也失去熱情。在學習上,他們認為上課是否認真聽講無所謂,成績好壞也無所謂,作業做不完也無所謂,對任何事情毫不上心,失去了大學生應該有的責任感和上進心;在生活上,有的嗜睡,嗜吃,有的沉溺網絡游戲,對班級或校園活動也不會積極參加,久而久之,這樣的同學就會脫離大學生的正常軌道,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3.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當然,在大學生群體中仍會有部分意志力強者能經得住網絡文化的渲染,他們僅僅把“喪文化”和“佛系”當做一種娛樂消遣方式,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在實際行動上還是為了學習和夢想努力奮斗,也會樂觀向上積極生活。但長期口頭化的表達方式,不僅會給周圍的同學和朋友傳遞消極、悲觀情緒,也會讓自己逐漸喪失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感情基礎—信任,從而不利于自身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喪文化”和“佛系”等網絡流行語
“喪文化”和“佛系”等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本就應該朝氣蓬勃,充滿夢想和力量,絕不可被頹廢、消極、悲觀、麻木的文化所感染。因此,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化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
首先,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流行語
大學生成為這些網絡流行語的推動者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這些網絡流行語,而僅僅因為網絡的傳播,因為盲目從眾心理。作為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者,班主任和輔導員需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動態,并積極采用主題班會、辯論賽、情景模擬等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宣講或討論這些網絡流行語的真正含義、產生的社會原因以及影響等,教會他們認清網絡流行語的價值屬性,去粗取精,從而使大學生在傳播和使用網絡流行語時能夠甄別,不至于盲從和濫用。
其次,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學校和老師應該建立正能量思維,主動采取措施,創新活動形式,積極開展融思想性、實時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以此來對抗那些消極、頹廢、淺薄、呈碎片化的網絡流行語,從而主動占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陣地。同時,要進行愛國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家國情懷,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文明健康文化熏陶大學生,用積極、健康的主流文化來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
再次,正清網絡環境,倡導文明上網
政府和社會應當關心大學生的心態和生活,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需進一步整治網絡社交平臺和網絡環境,優化和完善網絡社交平臺的輿論監督機制,對于低俗、惡俗的網絡文化及時進行管制,控制其擴散方向,還青少年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此外,學校也要積極開展文明上網教育,引導青年正確上網,正確、科學地選擇網絡語言。
總之,無論什么時代我們都需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都需要有朝氣、有理想、有活力、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奉獻他們的光和熱。雖然,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各種文化現象此起彼伏,但希望當代大學生在這一波的熱鬧與調侃中,不要“娛樂至死”,一味沉浸在網絡的吐槽、宣泄之中[6];也不要傳播消極能量;更不能用“喪”定義自己的人生,用“佛系”對待自己的生活。無論社會如何讓發展,積極、奮斗、上進、無畏,永遠是年輕人最完美的生活態度。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才是大學生該有的人生格言。
[參考文獻]
[1]霍壘杰.試論“喪文化”對當代青年的影響和對策[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5-7.
[2]蕭子揚,常進鋒,孫 健.從“廢柴”到“葛優躺”: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絡青年“喪文化”研究[J].青少年學刊, 2017(3):3-7.
[3]張斌璐.別用“佛系”裝點自己[N].長江日報, 2017(12):1.
[4]陳之殷.沒有堅守的信條 佛系不如稱之為懶系[N].中國青年報,2017(12):1.
[5]王敬.校園網絡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探析[J].工作研究,2014(9):75-77.
[6]陳穎,嵇紅亮.新時代下喪文化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J].社會經緯,2017(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