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日趨完善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地鐵的需求程度在不斷的加大。而自動售票系統作為現代城市軌道交通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有效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個地鐵運行系統的自動化水平。本文就針對地鐵自動售票機中票務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地鐵;自動售票機;票務系統
1.地鐵自動售票機的概述
通過對地鐵自動售票機概述的分析與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進地鐵自動售票機中票務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從而提高對整個地鐵運行的管理質量。下面,就針對地鐵自動售票機的概述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地鐵自動售票機(如圖1)常常設置在地鐵站內的非人工區域,目的就是有效的幫助現場乘客能夠有效的實現自助購買相應的單程票,這樣就能有效的減少地鐵擁擠情況的發生。其中,地鐵自動售票機的主要功能就是發售相應的單程票。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不斷完善,現在的自動售票機不僅可以完成自動讀取并識別相應的硬幣、紙幣以及儲值卡等支付方式,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應的找零和修改卡面信息的功能。因此,使用地鐵自動售票機,可以大大的減輕地鐵工作人員工作量,保障地鐵的安全穩定運行。此外,地鐵自動售票機還具有設備運行狀態檢測以及車票價格變更等功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而且還能促進地鐵工作人員的高效化管理。
圖1 地鐵自動售票機
2.地鐵自動售票機中票務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2.1票務處理模塊的組成及功能
就針對當前的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票系統而言,其票務處理模塊主要是由:讀卡設備以及發卡模塊兩部分組成。其中,讀卡模塊中不僅包含單程票讀卡器,而且還包含儲值卡讀卡器、員工卡讀卡器以及各種優惠卡的讀卡器,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對整個地鐵運行質量的管理效率。而發卡模塊較讀卡模塊功能不同的是,其主要就是實現對單程票的發售、計價與回收等功能。因此,一個較為完整的票務處理模塊不僅應具備相應的讀卡模塊,而且還應具備發卡模塊,這樣才能有效的形成一個功能較為完整的自動票務系統。
2.2票務處理模塊的組件設計
在對票務處理模塊進行設計時,要考慮到設備使用的方便性與安全性。其中,票務處理模塊主要包含:發卡模塊、讀卡器以及單程票讀卡模塊幾個部分。而為了有效的增強其功能性,應將其分別作為相應的動態庫組件,這樣就能有效的促進其為上機位服務。此外,在發售單程票時,發卡機構和讀卡器模塊應進行積極的配合,這樣才能有效的實現單程票的有效發放。但是,儲值卡較單程票不同的是:其具有一定的充值、儲值以及消費等功能。因此,為了方便操作,我們就應將員工卡的讀卡模塊設計為:充值模塊以及消費模塊兩個部分。此外,發卡模塊主要就是通過對串口進行操作或者對命令幀進行解幀或者發送的方式來有效的實現對車票的出售。但是,在發卡模塊運行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異常情況的處理,以此來有效的避免自主售票系統故障情況的發生。而讀卡器模塊以及員工卡讀卡模塊主要作用就是實現對車票信息的讀取與修改。其中,發卡模塊的主要目的就是寫入單程票的信息。因此,其可以用作STJDispense模塊和上位機模塊,這樣就能有效的實現對單程票的有效發放。
2.3票務處理模塊的數據流圖
數據流圖的制作不僅可以有效的反映系統所必須實現的邏輯功能,而且還能為相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在對自主售票系統進行設計時,就可將DHD作為一個簡單的功能模型。其流程圖如圖1所示。通過流程圖我們可以看到,數據流主要就是從頂端界面顯示進行輸出,并將相關的信息輸入到交易、付款、售賣以及找零等層面,這樣等設置好相應的交易信息以后,系統就會根據乘客所投金額的大小來出售相應的車票,以此來有效的達到自助售票的效果。
2.4設計模式在票務系統設計中的應用
待機狀態作為設備的初始值,當其接收到相應的指令后,其就會進入到發票程序的頁面,進而等待單程票的傳送與輸出。而設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允許對象在改變其內部狀態時,能有效的改變自身的行為。因此,將設計模式應用在票務系統的設計過程中,就能有效的防止出現上位機出現指令錯誤以及無效指令的情況。
3.總結
不斷的對地鐵自動售票機中票務系統進行一定的設計與開發,對于有效的減少地鐵內部擁擠以及不斷的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認識與了解地鐵自動售票機的概述,進而從票務處理模塊的組成及功能、票務處理模塊的組件設計、票務處理模塊的數據流圖以及設計模式在票務系統設計中的應用四個方面來有效的對自動售票機中的票務系統進行相應的設計與開發,從而不斷的提升地鐵售票的工作效率,以此來有效的促進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杰.地鐵自動售票機系統設計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0):140-140.
[2]劉琳琳,梁雪慧,徐道強等.地鐵系統自動售票機的售票方式及技術研究[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16,35(8):142-145.
(作者單位: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