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明 金婕 李海紅 陳家和 何盼兒
[摘要] 目的 分析音樂療法與穴位按摩對頸性失眠睡眠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頸椎病合并失眠患者60例,并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結合一般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和一般護理同時加上音樂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和負面情緒評分狀況。 結果 觀察組患者睡眠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為66.67%,觀察組患者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及PSQI評分、焦慮和抑郁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焦慮和抑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音樂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對頸性失眠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減少患者負面情緒,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 音樂療法;穴位按摩;頸性失眠;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 R245.9;R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07-010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and acupoint massage on the sleep quality of cervical insomnia. Methods 6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omplicated with insom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cupoint massage combined with general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oint massage and general care, along with music care.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sleep and negative emotion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leep condi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0%, and was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cores of PSQI,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both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scores of PSQI,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music therapy and acupoint massag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rvical insomn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commendation.
[Key words] Music therapy;Acupoint massage;Cervical insomnia;Sleep quality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由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致, 頸椎壓迫累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周圍組織結構,引起復雜的臨床綜合征。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失眠是由頸椎病引起的常見并發癥,因此又稱“頸性失眠”[1]。除一般診斷標準中的失眠癥狀外,還伴有處于特定睡姿可入睡或不能入睡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
穴位按摩有助于舒緩身心,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藥物治療和理療固然是頸椎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護理工作的效果也不容小覷。頸性失眠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通過護理干預能夠緩解負面情緒,提高藥物治療和理療的效果[3]。本研究分析音樂療法與穴位按摩對頸性失眠睡眠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頸椎病合并失眠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齡38~60歲,平均(51.25±6.89)歲;病程平均1個月,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納入標準:(1)中醫失眠診斷標準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主癥:失眠,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次癥:神疲食少,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2)頸性睡眠障礙證候診斷標準參照《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5]中失眠證候診斷標準,分為①肝郁化火證;②痰熱內擾證;③陰虛火旺證;④胃氣失和證;⑤瘀血內阻證;⑥心火熾盛證;⑦心脾兩虛證;⑧心膽氣虛證;⑨心腎不交證九型;(3)所有患者均行X線,CT掃描或MRI掃描,并經臨床醫生確診;(4)患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其他系統疾病引起失眠者;(2)有頸部外傷史、頸部骨折或手術史、神經功能缺損、先天脊椎異常、系統性骨或關節疾病患者及妊娠或哺乳婦女。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結合一般護理,在頸椎病變節段神經根、關節突周圍,取頭穴、背俞穴、四肢穴為主穴按摩,配合耳周圍局部穴位耳門、聽宮、聽會進行穴位按摩。虛證加刺足三里、太溪;實證配中渚、太沖,1次/d。
觀察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和一般護理同時加上音樂護理。穴位按摩和一般護理方法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再給予音樂療法,首先向患者介紹音樂療法的科學性,使其產生信任感,選取《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寒江月》、《神秘園》、《平沙落雁》、《燭影搖紅》、《往事如煙》或各種搖籃曲。于臨睡選擇安靜環境進行,聽音樂階段輕閉雙眼,身體盡量放松,在半臥位或平臥位聽音樂30 min,音量在20~40 dB左右為宜,以患者本人感覺舒適、悅耳為主。1次/d,兩組均以20 d為1療程。
1.3觀察指標
頸源性失眠療效判斷標準: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進行評價,包括入睡時間,夜間蘇醒,比期望的時間早睡,總睡眠時間,總睡眠質量,白天情緒,白天身體功能體力或精神:如記憶力,認知力和注意力等,白天思睡共8個項目,總分小于4分:無睡眠障礙;總分在4~6分:可疑失眠;總分在6分以上:失眠。
頸源性失眠療效中醫判斷標準: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6]中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氣郁證、火熱證、痰證、血瘀證證候表現,制定證候中醫辨證論治清單,涵蓋臨床四診信息,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晨起思睡、神疲乏力、心悸、健忘、頭暈頭痛、舌脈等84個癥狀、體征。由至少1名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通過望、聞、問、切采集四診信息,填寫辨證論治清單。顯效:睡眠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3 h;無效: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該量表按4級評分標準,分別賦0~3分,累計得分即為PSQI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抑郁評分:輕微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焦慮評分:輕微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 SPSS18.0 進行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睡眠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為66.67%,觀察組患者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及PSQI總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討論
頸性失眠是由于頸椎病引起的睡眠障礙,近年來隨著頸椎病發病率的升高,頸性失眠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7]。有調查發現,頸椎病患者失眠的發生率約為40%~56%,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8]。與一般的失眠比較,頸性失眠患者伴有頸椎病引起的癥狀,頸部活動受限,頸曲變直,處于特定睡姿可入睡或不能入睡,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9]。
目前臨床對于頸性失眠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頸性失眠的發生與頸椎病引起的疼痛、神經根刺激、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10]。鎮靜安眠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如可引起戒斷反應、宿醉反應、記憶力下降、思維能力下降等問題[11]。中醫穴位按摩是目前治療頸性失眠的常用方法。穴位按摩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對人體穴位進行手法按摩[12]。本研究對頸性失眠患者取頭穴、背俞穴、四肢穴為主穴按摩,并配合耳周圍局部穴位耳門、聽宮、聽會進行穴位按摩,虛證加刺足三里、太溪;實證配中渚、太沖??删徑庋墀d攣、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同時可使頸部錯位的小關節得到糾正,進而減輕其對椎動脈、交感神經的壓迫和刺激[13]。
近年來,音樂療法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治療方法被引入臨床領域[14]。中醫學理論中音樂療法的應用歷史悠久,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將五音引入醫學領域,將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與角、徵、宮、商、羽五音對應,通肝、心、脾、肺、腎五臟[15]。根據病癥發生的臟腑、經絡結合陰陽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選擇相應的音樂對患者進行治療[16]。對于失眠患者可選擇曲調低吟、節奏徐緩、平穩的音樂于睡前收聽,以起到安神寧心、鎮靜的作用[17]。
本研究中實施音樂療法前首先向患者介紹音樂療法的科學性,從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選取的音樂以《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寒江月》、《神秘園》、《平沙落雁》、《燭影搖紅》、《往事如煙》或各種搖籃曲為主。通過舒緩的音樂幫助患者放松。音樂療法選擇在臨睡前、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患者輕閉雙眼,身體盡量放松,使患者感覺舒適、悅耳,更有利于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本研究中采用音樂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者睡眠情況優于僅采用穴位按摩干預者;治療后有效率高于僅采用穴位按摩干預者;治療后PSQI評分低于僅采用穴位按摩干預者。提示音樂療法有助于改善頸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頸性失眠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緩解負面情緒有助于提高藥物治療和理療的效果[18]。本研究發現采用音樂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干預者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僅采用穴位按摩干預者,是由于優美的音樂可達到怡情的效果。音樂情態可誘發正面情緒的強化和負面情緒的減少,緩解軀體的應激狀態,創造自我治愈的機會[19]。音樂療法通過曲調、節奏、旋律等因素傳遞積極的信息,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腦干網狀結構,調節大腦皮質功能,進而促進人體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膽堿等物質[20]。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對頸性失眠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并減少患者負面情緒,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 張鳳清,方軍,韋彩娥,等.人性化護理管理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治療頸源性失眠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4):491-493.
[2] 鐘代曲,蔣曉江,曾登芬,等.漸進式放松訓練聯合穴位按摩在慢性失眠伴情緒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5,(27):3829-3832.
[3] 左曉琳,楊琳,李琦,等.穴位按摩治療失眠效果的系統評價[J].護理學報,2016,23(12):33-39.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6.
[5] 中醫中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 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6,3(1):8-25.
[6] 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7] Hayashi T,Odagiri Y,Takamiya T,et al.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insomnia,relationships between justice components and insomnia symptoms among private company workers in Japa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2015, 57(2):142-150.
[8] 梁小利,王紅艷,劉月,等.中醫五行音樂對圍絕經期失眠癥患者的應用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1):1-3.
[9] 馮翠娥,林旭星.不同音樂對肝郁化火型老年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的影響[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7,19(1):15-17,20.
[10] 關莉萍.芳香療法聯合催眠音樂療法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焦慮性失眠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 8(4):33-34.
[11] 王紅,陳文,夏令瓊,等.頭面部推拿配合五行音樂療法對眩暈伴失眠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 20(23):2932-2934.
[12] 李淑媛,胡佳,高姍,等.艾條灸加音樂放松療法預防肝腎不足型項痹病人失眠的效果[J].全科護理,2015,17(32):3253-3255.
[13] 尹君,周嫣,張韜,等.三聯療法在改善老年護理院病人失眠中的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5,15(30):3014-3016.
[14] 謝晨,趙娜,楊文佳,等.失眠的心理研究現狀[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2(6):1149-1152.
[15] Ellis JG,Cushing T,Germain A,et al.Treating acute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single-sho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J]. Sleep,2015,38(6):971-978.
[16] 謝志勇,吳希.穴位按摩配合艾灸治療頑固性失眠療效觀察[J].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2015,7(1):44-48.
[17] 俞夢盈,劉丹,楊曉婷,等.穴位按摩治療失眠效果的系統評價[J].護理與康復,2017,16(8):811-815,819.
[18] 云鑫.健步走聯合穴位按揉及音樂放松訓練治療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6):447-448.
[19] 張蔚,雷雪貞,梁艷,等.系統化失眠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合并高血壓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及臨床并發癥的改善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6):145-148.
[20] 丁紅英,唐歐杉,呂進,等.路徑化護理干預措施對冠心病PCI患者的護理效果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4):135-138.
(收稿日期:20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