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春
摘 要: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為了實現合理采伐森林,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可采取森林采運技術,從而降低對母樹的傷害,有效保護幼苗。本文就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森林采運技術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采運技術;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188
森林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自然資源,其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更關系到環境是否健康。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既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正常需求,又可以締造良好的生態效益。這一切離不開森林采運技術的應用。
1 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如今,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環境的保護,尤其是關于森林的問題備受各國關注。早在1992年世界環境發展大會上,國際社會就頒發了關于森林等內容的綱領性條約。這些條約文件對人類的行動有了明確規定,也是對森林等相關內容的重要聲明,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是一項巨大、長期的復雜工程,這其中包含的內容眾多,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森林和人類的關系。人類長期依賴森林所給予的各種資源滿足社會中的各種需求,還要通過森林實現生態環境和諧與環境保護,因此,在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實際就是人類思考自身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既要確保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又要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戰略,又是原則和目標。
2 森林采運技術
森林采運技術主要是指借助研究、應用保證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可以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采運技術。森林采運技術具有完善的理論做支撐,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促進林業發展目標與自然接近。以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紅松林為例,建議采用強度擇伐的方式,這樣可以促進當地林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為了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結合具體的林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2.1 采伐方式
常見的森林采伐主要有主伐、皆伐、更新采伐、地產林改造4種方式。這4種方式需要根據森林所在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來選擇,還要考慮到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了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采伐方式的選擇是否正確則顯得尤為關鍵。并且,實現森林的良性循環也需要適當采伐和正確采伐方式,否則將不利于林木成長。在采伐工作中,要選擇符合實際和性能完善的機械設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的可靠性,還可以有效保護樹木,降低對樹木的損壞程度,降低勞動強度。要對采伐設備進行合理設計,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采伐效率。以液壓采伐為例,通過油鋸的有效帶動,就可以充分提升采木的質量,降低對樹木的損傷程度,對樹木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2.2 采運技術
目前,我國森林采運技術的開展,要布設林道網,采伐之后要及時進行清理和更新,選擇合適的機械設備,保留母樹,對幼苗幼樹開展有效的保護,通過合理的采伐方式提高采伐的質量和效率。為了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恰當采取森林采運技術。通常會采用以下幾種形式的采運技術:逆生態、生態和非生態采運技術。這幾種形式的采運技術充分為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礎。采伐方式和工藝技術的選擇與林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關,在采伐的過程中要嚴格控制皆伐量和面積,保護好幼苗,對母樹進行最大程度的保留。以上3種采運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是否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生態的主體,如果沒有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方可考慮使用。還有一些影響只是在短期之內會有所表現,隨著森林的不斷成長,森林強大的再生功能會將影響消減至最低。
2.3 具體應用
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環境,減少采運作業對森林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會采用人力溜山小集中、人力肩運、人力拖護、人力板車、拖拉機以及索道集材方式,可根據作業對象、地點和環境進行選擇。搭配合適的采伐方式與技術,就可以保護森林資源。使森林結構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提升森林的品質。為了減少對森林環境的破壞程度,在森林采伐中,人們不斷研制對森林破壞程度最小的設備,目前,常見的設備是集材設備,這種設備可以有效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比如,濕地中履帶式拖拉機的生產過程需要使用索道集材和空中集材,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對林地的損害。由此可見,對森林采運技術進行合理應用,就可以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森林采運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對林木的損害,以科學有效的采伐方式確保森林可以實現最大利用和良性循環。技術人員要認真學習森林采運技術,善于理論聯系實踐,從而對森林的采伐采取合理的處理方式。還要將森林采運技術與其他領域相結合,實現采運技術的最大價值,為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保障。
參考文獻
[1]黃榮燦.談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木材采運技術[J].廣東科技,
2014(8):171-172.
[2]胡曉峰.森林生態采運技術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J].吉林農業,201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