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摘要:文章從工業園區內企業安全生產評價方法分析入手,論述了新形勢下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管對策。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減少和杜絕工業園區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1工業園區內企業安全生產評價方法
工業園區是由制造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共同組成的一個企業社區,其具有如下特點:產業運作市場化、產權關系多樣化等。進入工業園區內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不同類型的企業生產方式有所差別,為了便于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開展,需要對這些企業進行安全評價,找出薄弱環節,加大監管力度。在對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進行安全評價時,可以采用模糊評價體系,該體系的架構如圖1所示。
在具體評價時,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對相關因素的權重進行分配,隨后設定安全級別評分標準,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安全評價結果,對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進行安全生產監管,具體步驟如圖2所示。
2新形勢下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管對策
2.1深化監管理念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工業園區必須對安全生產監管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認識,逐步提升園區內各企業負責人的安全意識,牢固樹立起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生產理念,將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當安全與經濟產生沖突時,應當以安全為前提投入生產,切不可犧牲安全換取經濟效益。同時,可將安全生產納入到領導干部工作考核當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設施和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確保安全生產責任制的順利實施。當出現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時,應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此外,工業園區應加強對安全監管人員及企業安全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
2.2明確監管主體職責
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應當全權負責轄區范圍內的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對園區內的重點行業進行監管和指導協調,可將主要工作放在安全隱患的查找上,并聯合其他部門形成安全生產齊抓共管的局面,減少并杜絕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確保企業人員和財產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在開展相關工作時不得越權,應以指導和督促為主,以免引起各種不必要的矛盾沖突,導致監管力度被削弱。同時,工業園區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應當對監管工作進行統一部署,行業管理部門則應各負其責,在統籌安排下,做好職責內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當發生安全事故時,應積極主動地配合安全生產監管部門開展應急救援和事故原因調查工作。此外應對園區內企業的主體責任進行全面落實,各企業應建立健全安全獎懲機制,將安全與收入掛鉤,增強企業員工的安全責任。企業應定期召開安全生產例會,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環節進行及時整改,將各種可能誘發安全事故的因素消滅在萌芽當中,以此來確保生產的安全性。
2.3強化危險源管理
工業園區內存在著大量的危險源,這是引發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為此,必須強化對危險源的管理和控制,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園區內的各企業應當加大安全防范設施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入先進的安全設備,并增強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同時,應做好危險源辨識與評估工作,尤其是危險化學品的使用與存放,應由專人負責檢查,發現問題必須及時處理,以免引起安全事故。此外,針對不同的危險源可以采取分級管理的方法,將各種危險源進行系統分類,按等級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根據檢查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處置措施。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借助安全監控系統對危險源進行控制,一旦發現故障或是數據異常,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參數進行調整,使其保持在危險水平以下,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2.4建立應急救援體系
工業園區內的企業數量較多,作業人員相對密集,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后果非常嚴重。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應急救援體系,實行企業分管和分類指導的方法,這樣能夠使監管的針對性變得更強,并使監管重點更加突出。同時,可對園區內的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充分利用,逐步完善備案存檔制度,建立安全信息檔案,如企業基礎信息、危險化學品管理、安全隱患排查等等,為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應當定期進行更新,以此來實現動態監管的目標。此外,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都有應急物資,當某個企業出現安全生產事故時,可由園區管理部門負責對所有應急物資進行調用,控制事故的影響范圍。在建設應急救援體系的過程中,要將風險因素辨識作為重點,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指導,提高應急預案的編制水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對預案進行演練。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逐步加大工業產業的建設力度,全國各地的工業園區持續增多。由于園區內的企業數量較多,加之不同企業的生產過程存在差異,從而增大了安全管理難度。為減少并杜絕工業園區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應當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對園區內企業的安全生產情況進行評價,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提高監管成效。
參考文獻
[1]周天墨.智慧化工園區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平臺設計與研究[J].軟件,2018(12):123-125.
[2]劉杰,張輝.基于事故統計分析的開發區安全生產問題探討[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8(12):153-155.
(作者單位:南京生物醫藥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