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迎,吳繼彬,孫瑪驥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承擔了徐州醫科大學臨床專業五年制本科生的實習工作,本科生在此進行脊柱外科專業的分科實習。部分學生會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或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來加強臨床能力,同時也有很多學生就此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成為眾多帶教教師關心的問題。微課,即微型視頻網絡課程,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帶教教師在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開展教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陳丹等[1]研究發現,在兒科理論復習過程中學生對微課教學模式更易接受,對臨床實踐技能掌握較好。因此,本研究結合脊柱外科課程特點,將知識點精簡濃縮后錄制微視頻,融入傳統課堂教學,比較分析微課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選取徐州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專業進行實習的學生共150名,學制為5年。將這些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75人)和對照組(75人),實驗組中男 39名,女 36名,平均年齡(19±3)歲;對照組中男35名,女40名,平均年齡(18±4)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外科學(第7版)》教學大綱要求隨機選取典型的常見多發病例,實驗室及影像學等輔助檢查全面,使學生結合相關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等做出初步診斷。對每組實習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以及臨床實踐教學,均由同一名教師授課。理論知識講解部分:實驗組采用微課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兩組學生理論學習時間均為30分鐘。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統一進行考試,由另一名教師獨立閱卷評分。實驗組先觀看相關病例的臨床實踐微課教學,然后到患者床邊進行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結合病史、查體等資料做出初步診斷,提出診斷依據及診療方案。對照組采用醫用模型模擬臨床,再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得出初步診斷,提出診斷依據及診療方案,每個項目為25分,總分為100分。設計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將學生的反饋意見劃分后進行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理論成績、病史采集成績、住院診斷成績、診斷依據成績、治療方案成績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對比(±s,分)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對比(±s,分)
?
調查結果顯示,微課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增加與教師、同學的交流機會,學生滿意度均在82%以上,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微課教學模式的滿意度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實現了無線網覆蓋,創建了互聯網校園,為互聯網教學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校的學生都很年輕,通常為“90后”,對新生事物和互聯網有著強烈好奇心,接受能力強。并且,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明顯提升,幾乎人手一部手機,這為微課的開展提供了基礎。教師需先明確所需講解的知識點,然后緊緊圍繞相關知識點進行微課教學設計[2]。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上傳到微信群里,讓學生下載觀看,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3]。
傳統的脊柱外科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講授內容繁多,時間長。學生被動地在課堂接受知識,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缺少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學生很難持續地集中注意力,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4]。這些學生將來進入醫院的工作崗位后,缺乏臨床思維能力,沒有足夠的創新性,不利于個人發展。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病史采集成績、住院診斷成績、診斷依據成績、治療方案成績和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脊柱外科臨床理論教學中,微課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傳統臨床實踐教學多采用模型來模擬臨床實踐,因模型與真實患者之間存在差異,且觀摩的學生人數較多,無法對一些操作步驟的細節細致觀察,容易影響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將微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對真實患者實施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等相關操作,直接展示真實的臨床實踐全過程,重點分解剖析疑點及難點,能夠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能夠適應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將共性化教育轉變為個性化教育[5],使課堂教學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從而提高院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參考文獻:
[1]陳丹,尚云曉,趙瑩,等.微課程在兒科課間實習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22):96-97.
[2]廖曉虹.國內外微課教學比較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4(22):88-90.
[3]姚偉.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微課建設的互促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2):77-79.
[4]鄧小霞.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實證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4(2):41-45.
[5]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和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3(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