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傳統金融行業與網絡科技相結合的互聯網金融得到迅猛發展,無論在貨幣支付還是貨幣融通領域,都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互聯網金融順應時代潮流,依托傳統金融業并不具備的互聯網平臺,創造了P2P信貸、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對金融領域進行拓展與深化。但是互聯網金融不僅有著金融產品本身的復雜性,還有著互聯網的靈活性,給法律監管帶來了挑戰。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以法律監管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已經成為國內外監管機構達成的共識,同時也是我國下一階段金融改革的重要領域。
關鍵詞:法律監管;互聯網金融;立法體系建設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及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金融行業經營者與互聯網企業通過網絡科技和信息通信手段開展金融活動的新型交易方式,在金融創新、打破金融行業壟斷等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但是,互聯網金融在快速壯大的同時也暴露出其風險大、難管理的弊端。倘若任由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其隱藏的風險將會爆發,尤其是在還未設立起市場準入門檻和商業運營標準的當下?;ヂ摼W金融兼具互聯網和金融兩大屬性,除了具有目前金融行業的風險外,由于對互聯網的嚴重依賴性,還會面臨著特有的風險,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立法狀況及分析
(一)立法零散、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通覽國內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定可知,整個國家沒有一部完整的、專業化的主體法律能夠明確其基本原則和目標,能夠將監管的對象、方式、類型等全部涵蓋在內。在實施監管時,仍然需要參考《證券法》《公司法》等普遍適用性較強的法律法規,然而以上法律法規都只適用于傳統金融業務,雖然對互聯網金融都一定的約束作用,但肯定無法適應其未來發展的方方面面。我國目前存在著大量法律空白,這不但讓消費者權益受損害的風險加劇,更讓其維權變得異常困難。
(二)立法位階和效力普遍偏低,覆蓋范圍有限
我國現階段針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立法文件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如《征信業管理條例》等;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如《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另外還有一些中央規范性文件和地方出臺的地方政策性文件。總體來說,針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缺少了法律層面的規定,位階較低,效力和覆蓋范圍有限,缺乏應有的權威性。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制及分析
(一)分業監管體制無法順應混業化的發展潮流
互聯網金融增加了金融產品、金融業務種類的多樣性,但同時模糊了行業的邊界,出現了融合化、混業化的趨勢?;ヂ摼W金融混業化的趨勢使金融機構跨界經營日益頻繁,參與主體日益增多且日趨多元化,金融風險也隨之跨領域交叉傳染。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監管體制,不同的政府部門監督規范不同領域的金融機構與業務,其監管標準和監管方法等都存在著差異。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金融監管既沒有明確的“領頭人”,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
(二)未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和金融征信體系
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不僅僅來自虛擬的業務形式,更來自于因為金融征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漏洞而導致的違約可能性。
一方面,我國不僅沒有建立獨立的互聯網金融信用系統,也沒有將信用信息包含在現有的央行的征信系統中,投資者無法查詢到借款方的信用信息,更無法與其他投資者共享,違約違法的隱患加大,借款方“跑路”風險大增。另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也不太完善,每個人的信用狀況都無法全面的評估和綜合的評價,而互聯網金融恰恰是依靠信用數據信息開展金融服務業務的,這無疑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也加大了監管機構監管的難度。
四、構建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建議
立足于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狀況,在當前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國外在這一領域的先進經驗,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以下為具體建議:
(一)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立法體系
修訂《金融法》、《證券法》等現有的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上為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新興業務的開展留出足夠的空間,同時可以參考國外經驗,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不同領域開展單獨明晰的立法立規。在分業監管體系下,由相應的政府機構出臺與監管類型對應的監管細則。涉及跨市場跨行業混業經營的機構或業務則由人民銀行帶頭,各金融監管進行協調,多部門共同研究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針對互聯網技術的特點,積極制定與之相關的立法規定,如安全技術標準等法律條款,使立法工作能夠跟得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
(二)構建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組織框架
結合我國金融發展的階段特點和要求,目前最有效的監管方式仍舊是遵循現有的分業監管體系,只不過要做到不同監管機構的權責“涇渭分明”——根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主要業務行為及承擔的具體金融功能,將其劃歸到相應的監管部門。
在發揮分業監管優勢的同時,更要放眼全局,將金融行業看做一個整體,保持全局穩定和整體平衡。對于涉及“監管重合領域”的個案,跨界混業機構、業務和產品要通過央行牽頭的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進行協調管理,形成監管合力,可以有效防止政府機構間“踢皮球”或者“扯皮”。在人民銀行的統一指導下,各監管部門之間應定時進行交流,互相增進專業知識和監管經驗,加強彼此的協調性。
(三)創建開放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制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扛起構建互聯網金融征信體制的重擔,將其納入到央行管理的征信系統當中,成為整個征信系統的子系統,使網上信貸機構的金融信息在統一平臺上整合。同時,開放征信數據庫,共享資信資源,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滿足互聯網金融市場對信用信息的旺盛需求。
除了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實現外部整合之外,還可以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不單單只是局限于單一模式的內部,像第三方支付、網絡融資等各個模塊之間也要進行信用信息的交換。
參考文獻
[1] 趙淵.直接融資視角下的P2P網絡借貸法律問題研究[J].交大法學,2014(2):35-41.
[2] 鄧舒仁.互聯網金融的現狀、挑戰及體系構建[J].浙江金融,2015(4):4-8.
[3] 李愛.互聯網金融法律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70-76.
[4] 苗文龍.互聯網金融:模式與風險[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68-90.
作者簡介
梅曉龍,山西財經大學2017級法學(民商法)研究生,2016年畢業于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