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曲淑
摘 要:從抑郁癥的概念入手,梳理了國外、國內抑郁癥的相關理論及研究,主要對廣西賀州職業(yè)學院學生進行抑郁原因分析及抑郁癥狀在性格、成就目標水平、體育運動水平上的差異,為預防和干預學生抑郁情緒工作提供依據。家長和老師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社會也應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抑郁癥;中職學生;青春期;賀州
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是生理、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高發(fā)階段。而抑郁則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之一。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抑郁癥的發(fā)生率約為3.1%,發(fā)達國家接近6%,中國為4.2%。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第二大疾患。自8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各類精神障礙總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大、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發(fā)生率也有上升的趨勢。
1抑郁癥的概念
抑郁也稱憂郁,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在心理學中一般是指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當抑郁癥狀(如無望感、沮喪、失眠)明顯且持續(xù)至少二周,一般被診斷為抑郁癥。抑郁癥是一種普通心理疾病,被稱為精神病理學上的“感冒”,患者失去理性,有自殺傾向。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根據對社會功能損害的程度,抑郁癥可分為輕性抑郁癥或者重癥抑郁癥;根據有無幻覺、妄想,或緊張綜合征等精神病性癥狀,抑郁癥又分為無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和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根據之前(間隔至少2個月前)是否有過另1次抑郁發(fā)作,抑郁癥又分為首發(fā)抑郁癥和復發(fā)性抑郁癥。
2抑郁的理論
2.1人格理論
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理論。其中以Blast等人提出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即依賴性人格和自我批評性人格特征理論,相對應情感依附型抑郁和攝取型抑郁,以及社會獎賞型人格和自主型人格理論相互對應。
2.2歸因理論
Seligman首次將動物無助感實驗的結果用于人類抑郁的解釋,形成了最初的習得無助理論:當個體處于某種狀態(tài)下,認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于事無補或者無法控制發(fā)生的事件,進而產生的孤立無助感,最終導致抑郁的產生和行為的喪失。盡管這個理論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能解釋抑郁產生的原因,但它不能解釋低自尊的人產生抑郁的原因。針對這種不足,1978年,Seligman和Abramson從三個維度對事件的發(fā)生進行歸因:即穩(wěn)定—不穩(wěn)定,內部—外部,全面—特殊。他們認為那些將負性事件歸因為內部的、穩(wěn)定的、全面的原因的人更加容易產生抑郁,歸因的每個維度都對抑郁的產生起到作用,抑郁的產生取決于歸因。1988年,Bramson又做了進一步的修改,提出了抑郁的絕望理論:歸因的風格只表現在穩(wěn)定—不穩(wěn)定、整體—局部兩個維度上,它和消極生活事件一起,被看作是抑郁的誘發(fā)原因,當個體把消極事件的發(fā)生歸因于穩(wěn)定和整體時,先導致絕望,進而導致抑郁。
2.3素質—壓力理論
20世紀60年代精神分裂理論中提出的抑郁素質—壓力理論,被心理學界借用來解釋抑郁產生的原因,即認為壓力激發(fā)素質,把患病的潛在傾向轉化為現實。Monroe和Simons認為,在原因產生過程中,壓力和素質之間至少存在三種關系:一是素質和壓力共同構成抑郁產生的前提必要條件。二是素質是抑郁產生的唯一必要條件。三是抑郁產生的唯一必要條件是壓力。特定的壓力是引發(fā)抑郁的基本要素,素質的存在僅僅是增加壓力產生的可能性。
2.4 Beck等人的認知理論
Beck認為抑郁患者的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是消極的,包括消極信念、思維和想象。他認為,認知過程一般有三部分組成:接受和評價信息、產生應對和處理問題、預測和評估結果。Beck以“抑郁認知三聯(lián)征”為核心概念來解釋抑郁障礙的產生。Beck、阿勃拉姆森、塞蒙斯等人對認知理論進行了補充修改,提出了抑郁癥的社會認知理論。他們認為,抑郁癥的病因學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是認知因素,即個體本身所具有的易產生抑郁癥的認知傾向性因素;二是社會應激因素,即消極的生活事件。
3國內研究
國內關于研究學生抑郁癥狀的成因。
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1)青少年抑郁與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系。(2)抑郁癥狀學生與家庭心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親密性、娛樂性、組織性是抑郁、焦慮癥狀發(fā)生的保護因素,矛盾性是抑郁、焦慮癥狀形成的危險因素。(3)父母關系不和睦、矛盾沖突多的兒童抑郁檢出率較高,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兒童抑郁檢出率也較高。(4)家庭親密度與抑郁、焦慮均有非常顯著的相關,較高的親密度有助于緩解初中生的抑郁和焦慮情緒;同時發(fā)現家庭親密度對初中生的抑郁和焦慮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與自我效能感有聯(lián)系:(1)社會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人際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存在相關。(2)自我效能感與應激、自我效能感與抑郁、應激與抑郁均有顯著相關存在。(3)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與抑郁得分存在相關。
4學生抑郁的原因
1.性格原因。內向、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自卑、封閉、依賴、懶散的學生容易抑郁。抑郁性格的學生在為人處事時,常常態(tài)度悲觀,行為冷漠、逃避、退縮。以自責、焦慮、憂傷的情緒為主,很少有快樂。心境時常處于抑郁狀態(tài)。
2.挫折原因。有的中職學生學習易遭到挫折,產生挫敗情緒,心理郁悶。有的初中就學業(yè)差,不能重樹信心,瞎混日子。有的積習難改,破罐子破摔,接受不了批評,逆反心理重。
3.人際交往原因。有的中職學生不愿花時間與同學交往,久而感覺孤獨。有的中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不能把握人際交往的分寸和原則,常與人發(fā)生矛盾,弄成“孤家寡人”。
4.人生觀原因。一是目標過高,脫離實際。“眼高手低”,目標沒有產生動力。二是人生觀低俗。以吃喝玩樂為目標,讀書可有可無,懶惰、享受,意識不到自己肩負報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三是沒有確定的人生觀。事事由父母計劃,專業(yè)是父母選擇的,將來工作由父母操心。沒有主見,不會合理安排時間。當面對困難、失敗時,沒有應對的能力,容易沮喪和退縮。
5.環(huán)境原因。宿舍、食堂、教室三點成一線,別無其它有趣活動,覺得學校生活無聊。中職學生抑郁心理和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以及整個社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6.其他原因。沉迷網絡游戲,迷失方向;陷入情感困境,不能自拔;接觸太多的負面信息,生活無正能量。有極少數的中職學生可能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傳銷、欺凌、吸毒等。
5學生抑郁癥狀差異分析
5.1抑郁癥在性格上的差異
內向的中職生更容易抑郁。這主要是內向的中職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更容易放在心里,同時在人際關系上也更為敏感。而外向的中職生,有什么心事喜歡說出來與朋友分享。在說的過程中,情緒可能得到緩解。同時,外向的中職生人際關系較為和諧,遇到困難時傾向于尋求幫助,也更容易得到幫助。這為抑郁的發(fā)生降低了可能性。
5.2抑郁癥在成就目標水平上的差異
中職學生,成就目標主要用專業(yè)技能水平來衡量。成就目標愈高,對目前狀況愈容易不滿。對目前狀況愈不滿的學生,愈容易產生焦慮、煩悶等不良情緒,進而有可能反過來影響自己的進步,給自己造成較大的壓力,抑郁由此而生。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
5.3抑郁癥在體育運動水平上的差異
不同體育運動水平有差異。大多數的體育運動要求參加者的身體和心理活動處于一定程度的興奮激活狀態(tài),這一運動興奮狀態(tài)對心理焦慮、憂郁有顯著的調節(jié)和治療作用。North、Lafontaine等人對成人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了體育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狀態(tài)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并對焦慮癥和抑郁癥等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曾芊、張琴等人的研究亦證實體育活動對抑郁具有調節(jié)和治療作用。
結束語
家長和學校老師要重視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積極預防中職學生抑郁癥的發(fā)生。社會也應關注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潘春波.中職生如何預防抑郁癥[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3(12):45-47.
[2]張文美.警惕職業(yè)院校學生抑郁癥[J].文教資料,2006(32):39-40.
[3]黃凱.廣西鐘山縣青少年抑郁心理狀況調查[J].基礎教育研究,2010(14):40-42.
[4]關薦.大學生抑郁的現狀與原因的調查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0.
[5]陳強主編.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梧州林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