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霄宇 袁成人
摘 要:從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臭氧消耗帶來負面影響,為此人們開始采取措施對臭氧進行保護。對過去三十年數據的分析,我們得到結論是:除去不可抵抗因素外(火山噴發、太陽周期有關現象等),全球臭氧含量年平均值將趨于穩定;部分地區、不同季節仍有差異。
關鍵詞:臭氧消耗;環境溫度;風速;ODGI
一、臭氧消耗問題現狀
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觀測發現臭氧層空洞,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為此,1985年,20個國家簽署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且于1987年在世界范圍內簽訂了限量生產和使用氯氟烷烴等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就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的趨勢。其明顯現象為:
(1)地球平流層中臭氧總量(臭氧層)穩步下降
(2)春季平流層臭氧減少尤其劇烈,這一現象也稱為臭氧層空洞——常出現在地球的兩極地區。
(3)除了這些眾所周知的平流層現象,也有春季極地對流層臭氧損耗事件。
關于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是人類活動化學假說:人類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烴化學物質(如制冷劑、發泡劑、清洗劑等),產生氯氟烴與鹵代烴、氧化亞氮等氣體,在大氣對流層中不易分解,當其進入平流層后受到強烈紫外線照射,同臭氧發生化學反應,使臭氧濃度減少,從而造成臭氧層的嚴重破壞。而臭氧層的臭氧濃度減少,使得太陽對地球表面的紫外輻射量增加,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作用,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有機體的正常生存。
二、科學分析臭氧消耗原因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用來預測未來50年內臭氧水平。我們通過網絡上的文獻和資料,了解到了影響臭氧總量的主要原因:1)人為影響,人類活動產生的含氯化合物進入大氣層;2)區域性天氣動力學過程3)與太陽活動周期有關的自然現象過程4)火山活動。我們忽略掉3、4兩條原因,主要考慮人類活動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原因。對于人類活動因素,我們考慮到了人口密度和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
我們選取了五個不同的觀測站(SPO.BIS.PTH.OHP.FBK)進行數據的統計,觀測站的選取主要根據:所述地區的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所在地緯度。對于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我們通過ODGI這一數據在近二十年的分析,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于ODGI內各項數值的影響和總體影響。初步得到結論,根據得到結論進行模型假設。驗證模型過程中,我們首先選擇了南極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之所以選用南極作為研究對象,是由于我們在分析數據時發現,近三十年內,南極臭氧總量的變化浮動最為強烈,年內變化也有明顯的周期太浮動,為了能夠通過一個站點來驗證多個站點,已達到用個體來驗證總體的過程,故選用南極作為研究對象來預測全球的臭氧含量變化。了解大氣物理學一書,進行大氣運動的尺度分析,運用大氣垂直運動方程,了解到能夠影響臭氧在南極變化的原因:1)ODGI消耗臭氧;2)南極風速的影響;3)南極溫度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建立模型的自變量。我們在網上搜索到有關文獻和詳細數據,分類匯總,把所有數據按照年、月、日統計并分類比較做差,再用matlab結合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多項式擬合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說明我們建立的模型符合南極近臭氧含量近十年的變化。然后我們把其他四個監測站用這個模型進行檢測,得到我們的結論。
三,實驗數據分析
通過去三十年數據的分析,發現近十年來,臭氧總量水平幾乎穩定,不像20世紀80時年代數據下降明顯。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近年來人類控制消耗臭氧的物質排放,主動保護臭氧。所以在分析對未來50年的預測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再用龐大的數據庫來逐年進行分析,只需要把近十年的數據處理好。如果再把三十年的數據與近十年的數據整合到一起,反而會破壞模型。相當于改變了模型變量的條件。
我們節選12年的數據,以月為自變量,以臭氧含量為因變量,通過MATLAB多項式線性擬合,得到各個站點年間臭氧總量水平變化。
SPO:y=0.0384x+236.5719
BIS:y=-4.4596*10^{-4}x+330.6132
FBK:y=-0.0205x+359.6956
PTH:y=-0.0015x+282.6665
OPH:y=-0.0516x+323.1366
得到各站點的擬合圖和擬合方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臭氧層的厚度在春季變大,秋季變小,高緯度地區變化凡更明顯。
(2)全球范圍內,氣柱臭氧總量變化范圍約為200~450DU,平均約為300DU.,有年震蕩現象。
(3)在南半球春季臭氧含量明顯減少,甚至達到100DU,在學術上成為臭氧洞。
綜上,我們選取南極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4)南極近12年臭氧總量變化
南極2005-2016各月臭氧總量圖
通過上圖發現,每年2-8月臭氧總量平穩,但是在9-11月——春季臭氧出現驟降,這就是所謂的臭氧空洞現象導致。
這與南極以外地區全年各季節臭氧總量變化趨勢都有所不同。
主要造成這部分現象的原因有;
(1)南極平流層3月份開始出現極地渦旋一直維持到9月份,這種極地渦旋一方面阻止了臭氧的經向交換,使得低緯度上空的臭氧難以進入渦旋予以補充。另一方面使得渦旋內產生的臭氧得以保存,成為一個準封閉系統。所以3月到7、8月間臭氧含量相對穩定,這是出現臭氧洞的必要條件。
(2)大氣動力學原因:大氣動力不會減少臭氧,但它能將臭氧重新分布。大氣化學原因:氟氯化物對臭氧的破壞作用,這些物質主要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排放的,在大氣環流作用下能長距離運輸并擴散到達平流層。可破壞臭氧的氟氯化物由于大氣壓力作用被送入平流層,且在穿越對流層時由于低溫相當部分沒有在低空反應。平流層上太陽輻射使氟氯化物分解出氯原則子破環臭氧。
結論:全球臭氧年總量將趨于穩定,并且有年周期的震蕩現象。南極春季的臭氧總量變化,與當地的溫度成線性關系,當地溫度越低臭氧的減少速度會越快。溫度對臭氧的產生沒有直接的原因,但是可以間接的反映出臭氧總量變化的趨勢。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