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周健偉
摘 要:近年來,創意文化產業園發展的如火如荼,如何在特定場合營造所特有的場所精神,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創意文化產業園場所精神的營造作為研究方向,結合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設計案例,得出創意文化產業園場所精神營造的設計方法,以期為城市創意文化產業園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創意產業園;景觀設計;場所精神;設計要素;設計原則
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很多舊工業園區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這些舊工業園區因為歷史的積淀,不少都保持著不可多得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容,再加上城市化而導致的土地緊張問題,人們開始重新關注那些工業廢棄地,并將其改造利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再生”、“重建”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創意產業園就是一種很好的構思,它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空間載體,屬于產業園區的一種。大量諸如藝術、設計、廣告等以創意為主的個人工作室或服務性公司的文化創意設計類企業聚集在一個特色區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態和創意服務產業鏈。
本文通過分析場所精神的概念及相關理論研究,結合實際案例同時結合景觀藝術現象學理論,追溯影響景觀場所精神的基本要素,從而對景觀設計中理論和方法進行論證。
一、研究區環境及概況
南京晨光 1865創意產業園是利用晨光機器廠北區舊廠房改造而成。晨光機器廠的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它是清朝末年洋務運動期間,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于 1865 年創建的,開創了我國近代工業和兵器工業發展的先河,是中國近代手工業向機器制造業過渡的轉折點。它充分挖掘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依靠這種發展模式面向國內外、境內外知名品牌企業招商,走品牌化規模化前進的道路。
園區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保護性開發利用老建筑,其定位和目標是: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為主題內容將園區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融文化、創意、科技、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時尚創意文化產業基地。
二、基于場所精神的創意文化產業園的設計原則
1.將人的感受與環境相結合
特定的場所精神是由體驗者的生理感受再到日常行為而產生的,因此在創意產業園的景觀設計中,應該以人為本,將人的體驗與環境想融合。自人體工程學出現以后,人們開始研究“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就不同地區、場所的景觀設計來說,首先需要重視使用者的體驗感受,通過空間構成、植物配置、建筑外觀、景觀小品等來加強使用者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
2.將場地原有社會屬性融入改造
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設中經常會忽視場地的特點,從而導致景觀的設計千篇一律,缺乏場所精神,很難給使用者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本次的研究區域就是在保留產地的原有屬性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原有廠房變成了可利用的商業載體,穿梭的管道對空間進行了分割,而新的景觀小品也是工業雕塑。
因此,將場地原有社會屬性融入改造,使之符合現代設計定位,這不僅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歷史風貌,還可以減少工程量、節約成本,構建一個更加穩定的生態系統。
3.將歷史印記融入場地設計
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前身是金陵制造總局,它見證著中國社會的變遷,留存著很多記憶,其中的歷史文化是值得我們保存和挖掘的財富,因此,在進行改造時,要將歷史印記融入場地設計。例如改造案例中分布在園區東入口至演藝廣場的五幢建筑為2007年東南大學王彥輝教授負責設計、2008年施工完成,“新建筑力圖實現‘景觀與觀景的統一。建筑采用大平臺、低矮窗臺、大玻璃等元素,增加其透明性和開放性,使其處處可觀景、透鏡、強化建筑與自然的融合。同時,建筑本身通過水平線條及富特色的形式語言的塑造,顯得寧靜、舒展而緊致,其本身既成為整個園區環境中一道景觀亮景[1]。這些新建筑即模仿了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又體現了現代建筑設計特色,穩重而不失新穎,這片場地的西南邊還有一個廣場,廣場上保留了原先用來做實驗的貯液罐,現在變成了景觀小品,融入了場地的工業跡象和歷史印記。
三、基于場所精神的創意文化產業園的設計要點
1.建筑
建筑是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一方面以實體的物質屬性和自然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空間;另一方面,它又承載著社會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
1.1建筑外部
基于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的維持原始建筑的風格和外觀,建筑外部結構和形式。對于一些原始建筑的損壞,在盡可能保留外觀的前提下,將內部結構拆除重新建造恢復。在修繕材料的選擇上,最大限度的使用老材料,以求達到恢復老建筑原貌的目的。例如: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內大部分建筑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建筑保護。園區現存有 7 幢由英國工程師主持設計的清代建筑,在根據英國建筑特點的同時,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筑樣式進行修繕。
1.2建筑內部
對建筑內部空間處進行局部的結構改造和再利用,如增加新的隔斷對空間進行分割以便滿足建筑內部空間多種功能需求局部;拆除已有墻體對空間進行整合以便提高空間利用率等[3]。例如南京晨光 1865 科技創意產業園 D2 號廠房通過對內部空間的重新劃分,增加了新的隔斷墻體,形成的單元空間作為創意工作室各個空間功能的組成。
2.綠化
隨著商業化和創意產業化帶來的良好經濟效益,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內景觀的形式也逐漸開始進行藝術化處理。根據園區主題,選取能夠起到烘托其氛圍的植物配置來進行環境的裝飾,營造園區的工業化場所精神,注重原始自然景觀的保護,而且在自然狀態下,這些植物都符合其生長規律,往往會形成更加具有自然野趣的環境[4]。例如:南京晨光 1865 創意產業園內金陵制造局北環路兩側的香樟樹自然的形成了綠色林蔭隧道,人行走其中安然愜意,在夏日還可以遮擋炙熱的陽光。在建筑外墻還會有一些自然的攀援類植物形成了建筑外立面植物景觀,具有獨特的韻味,為平淡的園區增添了不少生機。
3.景觀小品
南京晨光 1865創意產業園區內有大量工業材料改造的景觀小品,成為極具該場地精神特征的元素。例如,將原南京晨光廠鑄造的大佛銅像擺放在園區綠地內作為景觀小品,在美化園區環境的同時還可以讓人們記住工業遺留地的歷史。另外還對南京晨光 1865 創意產業園內的極具韻味的標語墻和標語牌等設施,通過工業化元素進行了美化和裝飾,更顯活力和內涵。
四、總結
如何在景觀設計中融入精神內涵、營造場所精神是很多設計師追求的目標,為此,諾伯格·舒爾茲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中所提到的場所精神相關的理論,開啟了場地與文化精神的融合。通過對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的調研,進行了包括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歷史文脈等方面的剖析,分析其營造場所精神的設計手法,總結了園區氛圍的表達方式,并提煉了基于場所精神的設計原則和設計要點。
參考文獻
[1]鄭斌,劉家明,楊兆萍.基于“一站式體驗”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8,23(9):49-53.
[2]郭立偉,何樹貴,饒寶紅.杭州創意產業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對五大創意產業園區的調查[J].經濟問題探索,2007(12):179-183.
[3]張翼峰,鄭金.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探討——以武漢創意產業園為例[J].規劃師,2009,25(4):39-44.
[4]楊坤.創意產業園的建筑空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作者簡介
陳旭(1996—),男,漢族,籍貫:安徽安慶,單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景觀設計。
周健偉(1996—),男,漢族,籍貫:安徽蕪湖,單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景觀設計。
(作者單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