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常肖晶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沖突的大環境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國家也對文化的發展與建設極其重視,大學生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弘揚創造者,培育其文化自信是必要的,而且是有重大意義的,表現在有利于大學生提升文化底蘊,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進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但是,當代大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了解與認知不足,繼承與創新不夠,以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前景與生命力的信心不高,因此,必須通過提高大學生文化鑒別能力、改革高校課程設置、建設校園網絡文化交流平臺等多種途徑來增加大學生的文化見識,然后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加強其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信心。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對策
云杉先生認為:“文化自信,是國家或個人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同,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守從容,才能鼓起向前的勇氣,煥發出創新創造的活力。”文化自信是國人應有的對待本國文化的態度,大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相比其他人群更深入、更廣泛,更應用自信的態度學習、傳播、創新文化。
一、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歷史文明發展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產生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學生是進行文化學習、創造、傳播的主體力量,身上擔有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增添活力的重任,只有對自己文化自信了,才能夠走向世界,所以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傳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底蘊
培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就是讓大學生在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主動學習研究,并與現代社會生活相聯系,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信心,影響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關注點與關注度。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來源,培育其文化自信的意義表現在,一是有利于大學生自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獲取智慧,吸取經驗教訓。如今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被中斷,比如儒家文化里的仁義禮智信,孝文化等;二是在世界許多國家中,孔子學院的建立、漢字的學習等,說明各國在了解中國,尤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競爭的激烈的當今社會,對自己的“根”都不了解的國家、個人是無立足之地的,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對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是現在一切發展的根基,而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文化自信不僅關系到自身,也關系國家的命運前途,泯滅傳統文化,就是否定現在的一切。
(二)有利于踐行革命文化,堅定理想信念
革命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和黨的引領下,通過幾十年艱苦奮斗的實踐的結果,是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凝練成的精神產物。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經濟、文化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許多進步人士為了救國救民,探索革命道路,才形成了著名且偉大的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等,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又根據時代的要求、形勢的需要進行凝聚深華,是我們不斷奮斗的精神力量。大學生在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進程中,必須踐行革命文化中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大公無私、排除萬難的信念,這些信念是克服大學生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培養正確心態的支撐。大學生在傳承革命文化中,將其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中,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底蘊,更加從容地應對來自外來文化的挑戰,并且革命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大學生弘揚革命文化,可以增加其愛國主義熱情,堅定愛國主義信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而否定革命文化,就是否定歷史,就會導致思想混亂。
(三)有利于學習先進文化,投身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并積極主動吸收國外優秀文化成果,通過改革、創新、完善發展的產物,代表著中國社會發展前進的方向與趨勢,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趨勢,是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與發展,中國理想的實現,都需要大學生這個大群體,他們參與到社會中的各個方面。在新的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只有對先進文化自信,并把信心化為建設文化的動力,認清自身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帶頭引領地位,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根據社會的需要,自覺學習、傳播、創新、發展先進文化,為其增添活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其次,自信有利于克服自負和自卑兩種錯誤心理,自負即妄自尊大,排斥一切外來文化,自卑即妄自菲薄,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喪失文化憂患意識。在新時代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對先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的信心,看到其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才能批判的吸收、借鑒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自身的問題和完善文化缺陷上,放在努力加強自身文化的建設和發揚上。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近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文化發展也相應的呈現出蓬勃生機,但由于文化與經濟、精神與物質的不協調,國家也注意到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進行文化教育政策的改革,也加大力度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與文化情感的培育,并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各種文化交織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在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
(一)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在各大高校中,都設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課和公共課,但這類型課程一般被設為選修課,并且是大課授課方式,課時也較短,大學生對此的學習局限于課堂、書本,并且是為了應付考試,課后也不會主動去閱讀相關書籍,也有相關的社團和組織活動,但也比較少,所以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不太好。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不管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就目前來看,大部分的學生覺得傳統文化枯燥無味、生澀難懂,對于是否應該繼承傳統文化的態度也不明確。許多其他國家積極保護歷史文化,比如積極申請文化遺產,而在中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減弱,可以看出,中國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的不夠,學習興趣也不濃厚,弘揚其的責任感也不強。
(二)對革命文化重視不夠
在當代大學生的意識中,對革命文化并不了解,有大學生認為革命文化是革命年代形成的,僅適用于革命時期,如今我們是和平年代,宣傳革命文化沒有意義,更與自身無關,并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相關文化活動也很少,大學生對革命文化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更別說對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一種感染力極強的文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學習,不僅需要進行知識的灌輸,而且需要進行情感的渲染,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革命精神,但是大學生在知識上接觸到的革命文化較少,也無法體會到當時革命背景,對于革命文化的學習局限于知識或者是暫時參加活動,許多學生為獲得好評,在活動期間表現得很積極,活動過后便不會如此。受多種因素影響,許多大學生明白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的內涵,但不落實到行動,這恰恰體現出對革命文化的不自信。
(三)對先進文化認同感不高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發展下的產物,是引領中國文化走向更強的必然選擇,其中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精華。大學生是發展文化的中堅力量,肩負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任,但他們表現出的是不自信,主要體現在,一是認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的國界線也越來越不明顯,中國文化越發展,其中吸收的、含有的資本主義因素越多,其中相融合的部分也越來越多,中國文化會朝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文化的發展方向偏倚,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持悲觀心態;二是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大學生也表現出過度追求物質利益,追求享樂主義,忽略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三是近年來,中國出現許多問題,比如就業問題、住房問題、養老問題、退休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與大學生的當下與未來也是息息相關,殘酷的現實也使的大學生表現出消極的心態,甚至懷疑中國的制度體制。在教育過程中忽略了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心理的調節,大學生自身遇事也不冷靜,只會消極抱怨,因此對先進文化缺乏認同與信心。
三、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對策
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學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引領者、奉獻者,他們能否樹立文化自信關系到中華文化發展與繁榮,關系到國家命運,據此,必須采取有效對策培育其文化自信。
(一)提高大學生文化鑒別能力,自覺學習優秀文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交流的深入,大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文化資源,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根本是要大學生自身發自內心的認同本國文化,首先要學好專業課知識,術業有專攻,社會需要的是專業型人才,所以專業知識必須學精、學細,學習專業課知識就是在充分學習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積淀一定的文化底蘊,進而創新;其次,要認真學習我們的指導思想,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它在中國的發展理論,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的后備軍力量,所以必須用這些思想武裝頭腦,把其觀點、方法用于具體分析自身現下的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否則,將會產生信仰危機,國家就會走偏、走邪;再次,認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大學語文、心理學、形勢與政策等課程,這些課程雖然是非專業公共課,但是課堂上所講的是基礎知識,也是每個大學生應掌握的一些常識。除此之外大學生還可以多去聽一些專題講座、研討會,了解學術前沿發展動態。只有積淀豐富的知識,在處理問題時才有底氣,有信心。
(二)在實踐教學中培育文化自信
高校是培養專門的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其培養的應該是是全素質的、具備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首先,應鼓勵并支持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娛樂等活動,通過文化活動來進行較全方位的教育,增長多方面的見識。目前,學?;顒与m多,但是活動形式化,例如,高校往往會請其他高校的教授進行學術交流,對此,應加強宣傳與監管,落實活動的目的。其次,高校一般很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幾乎每個專業都有所涉及,但在課程設置方面還需完善,如改革以往灌輸式教育方式和以到課率和考試成績決定分數的考核方式以及課容量的授課方式,很多高校目前正在努力改善這種情況,提高課堂效率;另外,高校教師的一言一行不僅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態度,而且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教師應從行動中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加強自身的素養,以身作則。
(三)通過校園網絡文化來傳播先進文化
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新時代,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更加便捷、迅速,一些言論的發表也比較自由,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腐朽文化也是無孔不入,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文化的干擾和誘惑,所以要加強網絡文化教育,首先大學生要有網絡安全意識,雖然不能杜絕所有網絡不良文化,但大學生可以自控,不去瀏覽不健康的網站,更不散播沒有根據的謠言;其次,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學校或班級可以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網站,通過班級網頁傳播與探討先進文化、專業知識,并且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網頁等平臺進行知識交流、討論,分享智慧,營造班級文化氛圍,提高班集體凝聚力,班級整體素質能力與水平。
(四)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文化的認知
大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班級、社團組織的活動,例如宿舍文化節、讀書文化節、學雷鋒、清明掃墓和在法制宣傳日、環境保護日等節日舉辦的形式多樣活動,在參加活動時避免形式主義,而是通過活動反思總結,深刻體會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或者提出建議,這對大學生學到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校園內的活動,還應多參加社會實踐,針對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只具備理論知識,卻不會運用,實踐能力低的問題,大學生應多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問題研究,在實踐中領會文化的深意,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通過實踐,多多了解中華文化,并獲得新的想法與認知,進一步創造新的內容與形式。
參考文獻
[1]孫麾,林劍.馬克思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版.
[2]劉仰.中國自信——民族復興大思維[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3]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版.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年5月9日.
[6]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6).
作者簡介
劉紅梅(1996.11-),女,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常肖晶(1993.01),女,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 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