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業勞動力產出或產值的提高,而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諸多影響因素有關。筆者搜集整理了國內學者關于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文章,著重對影響因素進行了綜述。傳統生產要素投入已不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創新驅動型新農業生產,制度變遷、科技創新、才是未來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本文試圖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研究的眾多理論和實證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述,以期對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生產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怎樣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我國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拓寬農業經濟增長渠道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自2004年開始,我國的1號文件已19次重視農業問題,黨和國家密切重視三農問題,把農民增收作為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扶貧攻堅任務艱巨,那么如何補齊農業經濟發展的短板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研究現狀
(1)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各種生產要素投入水平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僅僅依靠資源重新配置、微觀生產方法變化,所得到的額外的農業生產效率,它作為一種理論和統計指標來測度農業經濟效率。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1992)很早就接觸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他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是由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度提升。王玨、宋文飛等(2010)指出農業生產率問題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他也是國內首位考慮地理因素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他運用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了1992—2007年中國各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結果看來,中國各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總體上呈東、中、西依次遞減的趨勢。文中著重指出地理環境因素對中國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顯著影響。
(2)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盛濟川(2010)采用Mieko Nishimizu&John; M.PageJr.(1982)提出的分解方法對農業經濟增長進行分解。首先,他指出農業技術效率變化一定范圍地反映了農地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并通過計算技術效率的變化間接測算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從總體上看,農地產權制度貢獻值在大多數年份均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經濟總值在1978年開始相對于以往有比較明顯的增長幅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其后續改革的實施所產生的。同樣也有學者認為產權管制放松能有效提高中國農業經濟制度的績效(何一鳴,2010)。任維哲(2011)認為資本、技術和制度是西部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
(3)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早期,王德成(2005)收集美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數據,發現機械化曾經為世界各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880-1960美國農業機械化對促進美國農業生產發揮巨大作用,其貢獻率高達70%。而王軍(2011)利用1978-2009年的統計數據,運用生產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測得我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貢獻率僅17.19%。鮑洪杰(2011)選取了1978-2010年甘肅省的面板數據,利用單位根、協整檢驗方法和面板誤差糾正模型,分析農業機械化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農業機械化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并且二者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總體看來,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效應。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一、加大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科技投入力度。二、創建結構合理且適度規模的農業科技研究機構。三、做好相關農業機械培訓工作,做到“能研發,會使用”。
三、研究評述與展望
如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問題已成為國內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特別是我國正處于實現百年計劃的關鍵時期。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迫在眉睫。筆者在梳理相關文獻后提出幾點建議:(1)培養職業農民,從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加強農民自身素質,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部門管理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2)放松產權管制。優化產權結構并適當放松產權管制能有效提高我國第一產業制度績效。(3)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現階段農業增長應實現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走以現代科學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支撐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關于我國農業科技投入的選擇.科學學研究[J],1991(3):6
[2]王玨,宋文飛,韓先鋒.中國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間面板數據.中國農村經濟[J],2010(8):24-35
[3]盛濟川,施國慶,梁爽.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學動態[J],2010(8):86-90
[4]何一鳴,羅必良.產權管制、制度行為與經濟績效——來自中國農業經濟體制轉軌的證據(1958-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J],2010(10):4-15
[5]任維哲,葉亮.西部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J],2011(11):95-98
[6]王德成,張領先,李安寧.我國農業機械化宏觀研究的態勢分析.農機化研究[J],2005(6):1-5+8
[7]王軍,楊寶玲.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貢獻率實證分析.中國農機化[J],2011(3):6-9
[8]鮑洪杰,劉德光,陳巖.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統計與決策[J],2012(21):139-141
作者簡介
王煒明(1994.08-今),男,漢族,福建龍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