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我國假冒偽劣商品主要表現為:商品種類多、數量大,生產的隱蔽化,治理難度大等特點。由于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生活質量逐漸提高、維權意識日漸增加,再加上城市的商品監督機制相對完善和訴訟機制日益發達,導致目前假冒偽劣商品大量從城市轉向農村。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干擾國家經濟的發展,治理假冒偽劣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假冒偽劣;商品;農村地區;監管;治理
假冒偽劣商品含義
假冒商品是指使用不真實的廠名、廠址、商標、商品名稱、商品標識等從而使客戶、消費者誤以為該商品就是被假冒的商品。偽劣商品是指質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商品。假冒偽劣商品大多是以家電、煙、酒、服裝、保健品、藥品、食品、化妝品等,囊括了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用,并且這些大多是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商品。
一、假冒偽劣商品流通的危害
(1)假冒商品的危害
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輕則損害生產真品企業的品牌和信譽,給他們帶來經濟損失;重則拖垮這些企業,以致使其徹底倒閉。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大量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不僅給消費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還損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重則威脅消費者的生命安全。
(2)偽劣商品的危害
三鹿集團為了虛增嬰幼兒奶粉中蛋白質檢測值,在生鮮乳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的工業原料三聚氰胺,嚴重影響了廣大消費者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消費信心,也使整個乳品產業遭受嚴重損失。
二、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流通的原因分析
(1)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落后
在農村,有些居民通過自己的辛苦努力,收入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手中一旦有了積蓄,許多農民不是把這部分錢用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而是用于建造廟宇、修造墳墓。而且,農民具有重形式輕內容的消費習慣,重視婚嫁、殯喪、年節等集中消費,但不太注重日常生活消費,大多選擇廉價商品購買,不注重商品本身的質量。
(2)農村居民維權意識薄弱
目前,我國農村商品市場大多不發達,也不具備市場管理的基本條件,村里大多是沒有實力和信譽的小賣部,農民購物多以流動的集貿市場為主,交易的隨意性很強,又沒有購買發票等購買依據,買到的假冒偽劣商品可能性很大。
(3)受可支配收入的約束導致求廉購買
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一系列對農村稅費制度的改革來減免農民的負擔,農村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但是與轉型期農村市場發育滯后相悖的教育與醫療的高度市場化大大加重了農民負擔。
(4)我國農村消費市場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指參與市場交易的各方所擁有的信息不對等,買賣雙方所掌握的有關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質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較多的相關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而另一方則處于信息劣勢地位。
(5)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相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是不完備的,存在諸多的法律真空地帶。有的法律法規條文也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而法律的修改工作相對滯后給制造假冒偽劣的生產廠商有機可乘。
三、解決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流通的對策建議
凈化農村安全消費市場,讓農村居民遠離假冒偽劣商品的危害,必須多管齊下,攜手共創安全的農村商品消費市場。
(1)增強農民維權意識,樹立農民健康的消費觀念
消費者在市場購買商品時,要睜大雙眼,認真判別。在購物時要索取購物憑證,一旦發現假冒偽劣商品,及時憑購物憑證向消協或向3·15服務臺反映,這樣不但可以維護自身利益,還可以減少假冒偽劣商品的蔓延。
(2)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
農村居民是低收入群體,購買廉價商品大多受自身收入和消費水平的限制,所以提高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是重要措施。此外,還要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
(3)促使農村市場信息對稱化
信息不對稱是農村市場假冒偽劣商品大量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農村市場安全監管工作量大,而農村市場安全監管的行政資源有限,造成了監管需求和監管供給之間的矛盾。
(4)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者的打擊力度
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者的打擊力度,應該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重點予以解決:首先,要大幅度提高行政處罰力度,明確制定行政判罰的依據;再次,應大幅度提高判罰比例;最后,對于行政機關查獲的制假售假者,達到立案標準的應從大局出發,及時交于公安部門刑事立案。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農村假冒偽劣商品問題突出,農村市場安全監管工作面臨困境。假冒偽劣商品能夠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相當規模的市場需求。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存在。而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數量較多、涉及種類較廣,農村市場日益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聚集區。這些不僅僅是因為農民的消費安全意識薄弱、不正確的消費觀念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不健全的監管體系導致。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加強對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者的打擊力度,給農民提供一個放心、安全、有序的消費環境。
參考文獻
[1] 郭巖,趙邦宏.農民視角剖析農村假冒偽劣產品猖獗的成因—基于河北調查問卷的分析[J].廣東農業科技,2010(5)
[2] 劉磊.淺議農村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原因及治理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8(17)
[3] 劉蕓.淺談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N].江蘇科技報,2010-5-24
[4] 韓銳.我國假冒偽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新財經,2012(7)
作者簡介
歐前麗(1994.04-今), 女,漢族,四川南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流通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