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維
【摘要】隨著經濟金融深化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推廣應用的背景下,金融服務的開展模式必將面臨變革。為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小微金融機構必須優化金融服務,將新技術應用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制定中。本文將探討大數據背景下小微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希望能為小微金融機構提供合理化建議,降低小微金融機構的經濟風險,促進小微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 小微金融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給小微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小微企業面向的服務主體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為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供了創新契機。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小微金融機構面臨著數據能力不足、信息系統不夠健全等問題。為了推動我國小微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必須采用有效的創新舉措。
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概述
(一)小微企業發展特點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的發展規模較小,融資困境較大。在開展各項經濟活動過程中,小微企業對資金有短期的迫切需求,急需拓寬融資渠道,獲得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的信譽度相對較低,許多金融機構更愿意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微企業的發展[1]。
近年來,我國支持引導小微企業發展,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發展政策,對小微企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小微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開始認識到小微企業的重要性,為小微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貸款項目,使小微企業融資體系朝著多層次的方向發展。
(二)小微金融服務模式
具體來說,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模式是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的:第一是銀行機構提供的各種金融產品服務;第二是非銀行機構提供的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本文主要針對后者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銀行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服務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帶動了小微企業經濟實力的提升。銀行機構轉變了對小微企業的傳統看法,將小微企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銀行都針對小微企業開展了多樣化的金融項目,為小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是銀行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與其他銀行相比,商業銀行擁有的客戶資源更多,集成的網絡覆蓋面更廣。為了順利開展與小微企業的合作,商業銀行主要推出了如下金融產品:第一是循環貸款金融產品;第二是網絡融資金融產品;第三是周期性金融產品;第四是廠房貸款;第五是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在上述金融產品的支持下,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拓寬,金融壓力不斷減輕。
除了商業銀行外,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也是銀行機構體系中的分支。與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不同,股份制銀行采用了創新性的產品設計方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業務風格。以民生銀行為例,民生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選擇,不僅能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還能幫助小微企業管理財富,實現財富的積累和財富的增值。以招商銀行為例,招商銀行面向小微企業推行了生意一卡通的業務,緩解了小微企業經濟運行的壓力。同時,民生銀行還為小微企業提供了配套性的綜合服務,使小微企業享受到了更多的優惠待遇。
非銀行機構主要是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主的小微金融機構,他們同樣為小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一般來說,小微金融機構的放貸標準比較低,融資周期較短,合作成本較低,可以在第一時間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要。在資金鏈條薄弱、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大部分小微企業都會選擇與小微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市場經濟為小微金融機構提供了發展機遇,提升了小微金融機構的服務地位。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小微金融機構與互聯網的融合更加緊密,網絡金融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選擇。
三、大數據背景下小微金融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一)金融服務的數據化
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大數據技術深入到各行各業當中,使社會生產生活發生變革。大數據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最大,金融行業引入大數據設備,實現了海量信息的快速處理,節省了數據體量空間。在大數據背景下,金融行業的資本轉化率更高,金融服務的虛擬性更強。在進行信息傳遞時,大數據技術采用了數據流運作方式,拓寬了小微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的互通渠道,更新了金融服務的合作方式。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金融服務的數據化特征將更加明顯,對小微金融機構提出更高要求。
(二)數據能力更加重要
我國的小微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多,小微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成為各個小微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問題。當前小微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大數據技術對小微金融機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微金融機構必須提升自身的數據能力,獲取更多的市場信息。在大數據背景下,海量信息資源需要依靠數據技術進行篩選和分類,相關部門需要從中提取用戶數據,制定科學的營銷計劃。想要促進小微金融的發展,小微金融機構必須以數據能力為重,挖掘潛在客戶信息。
(三)融資流動特性突出
大數據技術以互聯網作為依托,金融領域與互聯網的融合更加緊密。以P2P等新型網絡借貸平臺為例,這些平臺加速了資金的流動性,簡化了融資流程,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加多樣的金融服務選擇。線下金融服務具有正式性,而線上金融服務更加靈活,可以減少小微企業的中間成本,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要。鑒于融資流動特征更加突出,小微金融機構需要調整自身戰略,不斷擴大小微企業的市場空間。
四、大數據背景下小微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促進數據信息交互
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小微金融機構都構建了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在金融服務平臺上記錄了客戶的各項金融數據。在不同地點,小微金融機構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值得注意的是,小微金融分支機構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金融服務網絡,不同系統之間存在鴻溝,致使數據難以聯通。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小微金融機構需要進行資源共享,縮減信息的管理成本。為了增強金融服務的安全性,金融小微金融機構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統一的網絡金融服務系統,確保信息的共享性。同時,小微金融機構應該對客戶信息進行備份,避免信息網絡中斷造成數據遺失等問題。
(二)防止重要信息泄露
互聯網具有自發性特征,在網絡中有大量黑客,可能對用戶信息進行竊取。大數據技術屬于現代技術范疇,目前我國仍沒有對大數據技術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對網絡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很多黑客鉆了網絡的空子,進入到小微金融機構的網絡之中,盜取了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信息,給金融機構帶來經濟重創。為了防止重要信息泄露,我國立法部門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執法部門應該對失責主體進行嚴肅懲治。此外,小微金融機構也應該構建嚴密的系統網絡,增強自我防御能力,對客戶的信息嚴加保護。
(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興起互聯網金融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的借貸壓力。在應用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時,小微企業只需登錄平臺,與資金提供者建立聯系即可,大大節省了融資時間和融資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與線下融資相比,線上融資的安全性較低。網絡金融監管條例至今仍然不明,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一平臺進行經濟詐騙,嚴重損害了小微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國應該認識到互聯網的自發性特征,基本一步提高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標準,對互聯網金融交易行為進行嚴加看管。同時,相關部門應該記錄互聯網金融數據,對互聯網金融交易流程進行動態監測。一旦發現犯罪行為,執法部門應該調取金融數據,追究詐騙者的經濟責任,以此彌補互聯網金融交易市場的不足[3]。
(四)降低各類金融風險
對我國企業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大中型企業的信用等級較高,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較低。在與小微企業開展金融服務項目前,小微金融機構會對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進行調研。如果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滿足合作要求,小微金融機構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產品;如果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不滿足合作要求,小微金融機構有權拒絕小微企業的融資申請。小微金融機構構建了基礎的征信系統,但與銀行相比,其所擁有的金融信息仍然匱乏,這就加大了小微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使小微金融機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為了提高小微金融機構的風險抵御能力,我國應該依靠大數據技術,健全小微金融機構信息平臺,讓小微金融機構了解小微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同時,我國應該建立健全征信制度,提高小微金融機構的甄別能力。互聯網金融與小微金融機構相仿,同樣面臨著小微企業信用等級不明的問題,為了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延展數據業務模式,對小微企業的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形成客戶信用檔案,同時對合作對象的運營信息進行獲取,制定風險防范緊急預案。
五、結論
在大數據背景下,金融服務的數據性特征更加明顯,小微金融機構需要提升自身的數據能力,保證融資的流動性。為了豐富金融產品體系,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小微金融機構必須以大數據技術作為依托,構建統一的網絡信息交互平臺,防止小微企業客戶信息的泄露。同時,相關部門應該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對互聯網進行進行嚴加看管,降低小微金融機構的經濟風險。
參考文獻
[1]林青.基于供需矛盾視角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05):28-34+61.
[2]中國人民銀行內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陳學建.改進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思考——基于國際經驗及國內探索視角[J].西南金融,2012(11):17-20.
[3]陳一洪.試論小微企業行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城市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模式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05):107-1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課題編號:2017KY1285);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科研重點立項“廣西小貸行業‘十三五發展前瞻性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5-ZD-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