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人力資本產權激勵涵義以及重要性進行闡述,然后指出實現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的有效形式為剩余分享,并探討了剩余分享的幾種具體實行形式:利潤分享制、股票期權制、職工持股制與管理層收購。
【關鍵詞】人力資本 產權 激勵機制
一、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的內涵
本文從企業產權角度出發,對人力資本產權進行界定。將人力資本產權的實質定義人力資本所有者能否擁有企業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人力資本產權激勵是在認可人力資本產權的前提下,對人力資本所有者實施的激勵行為。其是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過程,是對人力資本配置、使用及價值補償的過程,更是人力資本對分享企業所有權的過程。進行產權激勵,是對人力資本最具激勵效果的方法與途徑,而對人力資本產權進行有效激勵重在對其做出合理有效地制度安排。從企業角度看,對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即實現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企業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分享,最大限度地將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激情與才智調動起來。
(二)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的重要性
第一,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問題是企業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的重心。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力資本與其載體具有不可分性。因而,對人力資本的使用,應適當的進行激勵,而不是只為壓榨。況且現今對企業產出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已由物質資本轉向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于企業而言,為其生存與發展壯大所不可或缺的。企業應充分重視人力資本產權的激勵問題,合理激勵人力資本所有者能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對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可以提升企業的持續競爭力。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基于對人力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稀缺性與其在企業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如今的社會,處在資源稀缺和需求有限的大環境下,不論是企業之間,還是國家之間,都存在著人才爭奪的現象。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就得重視人力資本產權激勵問題。人力資本具有稀缺性,企業能擁有有效高質的人力資本存量,且員工對企業忠誠度高,其就可獲得長期競爭優勢,長期競爭優勢卻能使企業在當今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的實現形式
剩余分享制對股東至上理論提出挑戰,它提出企業剩余收益應由各利益相關方一起分享。從人力資本產權激勵角度看,其要求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在取得基本工資后,還能同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一同分享企業的稅后利潤,員工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有以下多種實現形式:
(一)利潤分享制
利潤分享制是指職員據其工作績效而獲取公司部分利潤的一種激勵計劃,實質是對企業稅后利潤的一種內部再分配。就是指作為人力資本產權主體的企業勞動者同物質資本所有者一起參與企業稅后剩余分配的一種分享制度。其特點是職員不僅能獲得工資這一補償性性收入,還能分享企業的部分稅后營利;企業是否給職員提供利潤分享,其比例與方式又如何進行明確,企業可以根據其自身的盈利情況來決定。從人力資本產權角度出發,利潤分享制的實質是承認人力資本產權及其對企業價值的貢獻,將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部分資本化而使其參與企業利潤分配。
(二)人力資本股權化
人力資本股權化,是企業所有職員按其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源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在企業中所擁有的股份。使之不僅能取得為補償其勞動而發放的工資,而且還能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取得剩余收益。人力資本股權化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職工持股制、股票期權計劃和管理層收購。
1.職工持股制(ESOP)。職工持股制是一種人力資本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的方式。是實現員工所有權的長期激勵計劃,能充分調動員工的勞動積極性以及增強其創新精神。具體來說是指企業職工以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對企業的投資,為企業創造未來收益而持有企業的股份,并據此分享企業剩余的制度。企業員工通過購買企業部分股票而享有企業的部分產權,并獲取相應管理權,其以職工身份取得工資,以股東身份取得股票收益,并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企業的持股職工同其他股東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2.股票期權制(ESO)。股票期權是一種可以購買公司一定股份的權利。股票期權制,即指公司賦予其職員購買一定數量本公司的股票的優先購買權的一種分配制度。該優先購買權需在某一特定期限內按既定價格行權,職員以其獲得的股票價格增值獲取收益。其特點是公司持有股票期權的員工將一同與其他股東參與股票市場價值增值的分配。對于企業而言,其授予員工股票期權可以減少對職員現金支付,有利于企業的資金周轉;對于員工而言,其需要承擔由股票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期權是選擇權,是權利而非義務,企業無權干涉員工的選擇,即持股票期權的員工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其可選擇購買亦可不進行購買。員工支付一定的期權費后即獲取股票期權,鎖定了最高虧損額,而盈利從理論上來說則是無限的,這能對員工起到很好的長期激勵效果。
3.管理層收購(MBO)。管理層收購,指公司的管理者對本公司進行收購而引起公司的控制權、所有權等的變化行為。管理層收購能改變公司的所有制結構,可以將企業的經營者過渡為企業的所有者。其能充分調動企業內部人員的積極性,且對降低企業代理成本、改善其經營狀況等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的經理或管理人員是MBO的主要投資者,他們相比其他職員而言更加了解其公司,且具很強的經營管理能力。通過MBO,他們的身份不再是單一的經營者,而是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統一體,這能對管理者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其激勵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股權激勵,管理層取得了所有權和控制權的統一,其會更加關注所有者利益與企業價值的實現;二是精神激勵,在完成管理層的收購以后,其自身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充分激發了管理者的企業家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結論
作為企業人力資源所有者的勞動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屬平等產權主體,二者應共同參與企業的收益分配,分享企業剩余。采用剩余分享模式可以有效控制企業成本,進而起到提升企業經營效率的作用。通過分享剩余對人力資本進行產權激勵,企業與員工共擔責任,互相承諾,并且職員能夠預期自己未來收益,他們會認真工作,努力達到雙贏效果以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同全.企業人力資本產權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67.
[2]孫永生,陳維政.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前沿述評與研究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09):152-156.
[3]韓鳳朝.人力資本分享企業剩余索取權:理論依據、效應及實現條件[J].企業經濟,2006(06):29-32
作者簡介:譚飔(1993-),女,漢族,湖南婁底人,在讀碩士,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