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梅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國家科技水平不斷進步,我國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水平,因此提出了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工作,俗話說得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教育十分重要,科普教育要從孩子抓起,科學來源于生活,現代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加強孩子的動手實驗和思考能力,鼓勵學生發揚勇于探索的精神,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科學;教學方法
研究表明,生活化教學能夠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深刻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價值觀、意識思維和對科學的無限向往精神。本文意在探討生活化教學如何把小學科學課堂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展開實例化論述,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以供廣大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討。
一、我國小學科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更重視培養下一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不能及時地創新教學工作,已然沿用以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采用板書化教學,內容上過于深奧、死板,缺乏與實際的聯系,學生不能夠很好地理解重點和難點,因此,久而久之,學生是以一種玩的心態對待科學課程的,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借鑒了生活化教學,或是其他先進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流于形式,缺乏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協調互動,沒有明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偏離了教材和教學大綱。
這些都是制約生活化教學深入推進的因素,因此,現代小學科學教師應該積極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修養,及時發現問題,找到快捷簡便的解決辦法,努力將生活化教學與課堂融合起來,讓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深入研究生活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營造多姿多彩的科學課堂。
二、生活化教學的優勢與特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推進科學知識的實踐化,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科學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中去,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意識,便于從學生身邊的問題入手。生活化教學更利于探究日常中的問題,提高生活質量,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三、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結合教材,走進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融合,例如,三年級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有關生命科學的介紹,教師就可以充分結合生活實例,首先給學生充分地講解教材知識,讓學生對知識、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首先想一想自己認識多少事物是有生命的,教師可以結合之前講的內容對學生提問,生命體具備哪些共同的特征?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判斷電腦、剛摘下來的蔬菜、成熟的種子、木頭等等它們是否具備生命,這樣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意識。下一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讓學生尋找校園里具有生命的物體,認識不同的動物、植物等生命體。
再例如《生命之源——水》和《它們是什么做的》等教材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先理論化教學,再逐步引導學生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把知識日常生活相結合,最后通過實驗或實例驗證得到一個明確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鮮明的理解和充分的認識,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課后作業的生活化設計
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科學知識,生活化教學還體現在與日常生活的深入融合,教師在課后作業上也可以充分考慮教材內容與現實的相互結合,可以結合學生家長帶領孩子發現科學,認識科學,鞏固學生的課堂知識,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并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逐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三)小組教學模式助力生活化教學
科學課程應該注重小組協作的培養,在小組協助模式下,同學們能夠更加拓寬思路,相互交流經驗,結合生活化實例問題通過小組辯論得出結論,拓寬學生們的思維層次,最后通過實驗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有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小學科學課堂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程離不開日常生活,科學課程的目的性不同于其他課程,核心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對事物的求知精神,充分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適當地加強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常識,培養學生濃厚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敬畏心,鼓勵學生不斷地去驗證自己的發現。讓科學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充分體現科學的價值,活躍課堂氛圍,創建多姿多彩的科學課堂,最終增強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文湊.追求“生活化”的科學探究:談談小學科學課程“探究”的價值取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9).
[2]張家德.淺談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