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葉琳
摘 要:數學課教學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注意力,必須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進行設計,由于低年級小學生認知水平較低、上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多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數學課教學中要盡量讓數學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將數學知識貫穿于學生普通的生活當中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是一種生活體驗過程,從而以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一種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環境
一、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日趨生活化
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首先表現在教師導入的生活化上。教師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首先都要有一個教學導入環節。在這一環節的教學安排中,教師可以把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與本節課所講的內容聯系起來,用生活實例進行導入或者通過學生自身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問答,把這些有趣的生活實例加入到導入內容中去。以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課本中的“有余數除法”一課為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學過的除法知識(整除知識),舉一個現實生活中需要除法解決問題的實例,以此作為本節課的導入,然后將學生舉例中的數字進行替換,學生會發現替換后的數字,會導致不能整除的現象出現,教師可以就此引出“余數”這一概念。這一導入環節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的已學知識進行舉例推導出了未知的新知識,這種生活化的導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還表現在例題設計的生活化。這不僅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解決了實際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提高了自主探究問題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教材內容的生活化更體現在練習的生活化上。還以余數除法為例,教師在課后,可以引導學生在同學間用不同數量的筆或其他事物來進行實物操練并進行相似問答,以強化教學效果。采取實物操練的方式,是因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其現有的認知水平下,對整除概念的理解比較容易,但是涉及余數時如果直接灌輸給他們相關知識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難,但是如果結合實物,進行實物輔助教學,就更加便于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枯燥的題目變為生活中有趣的小問題,題目相對而言好像也由難入簡了,這種利用生活實例讓學生學習的方式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日趨生活化
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和質量成正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將數學生活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尚處在較低的階段,其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事物更容易被其理解和接受,如果將這些數學問題轉換成他們實際生活中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將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數學知識,從而愛上數學學習,而且還能體驗到解決生活問題的快樂,針對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要做到在教學用語上簡潔明快,同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展示甚至游戲操作等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要善于營造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一節課的時長當中,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足一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使用講授法這一種教學方式,以避免產生教師教得無趣、學生聽得無聊的情況發生。
三、小學數學教學環境日趨生活化
環境對于一個人性格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環境與授課質量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將小學數學教學環境生活化,會讓學生從單純的數學學習變成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授課質量和學習效果會完全不同。在現有學校的教學環境中,小學生在學校這個環境中所停留的時間最長,因此,教師要利用好學生對于學校環境熟悉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發現“數學”,從自己觀察到的學校環境中的數學問題和知識入手,將自己的發現帶到課堂,通過和大家共同交流自己的發現,從而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例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讓學生算出一個班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通過最簡單的一個個數數的方式來得出結果,然后再告訴學生如何用更加簡單的加減法方式進行計算;此外,還應該重視家庭環境中的數學生活化。比如,引導學生回家后對生活用品進行分類,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分類教學的實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分類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分類整理物品的好的生活習慣;最后,還應該重視無所不在的社會環境中的數學生活化。
數學已經不是簡簡單單一個學科。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數學生活化是大勢所趨。因此,應該將數學的教學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低年級的數學教學而言,不應該是刻意地按照課本單純講授,而是應該結合該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數學,去找出課本講授問題的答案,真正讓數學教學生活化,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宋文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3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