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那么作為文明的載體,漢字的存在性就不需多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漢字,并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們就像活化石一樣向我們訴說著我們祖國的前世今生。所以,在識字教學之中,更需要我們深入地挖掘漢字自身的美,讓這些美融入到學生的骨子里。
關鍵詞:審美;識字教學
漢字作為人們交流與溝通的工具,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作為人們時刻都離不開的工具,它自身所帶的美點更值得我們去挖掘。在識字教學之中,更需要我們去挖掘漢字的美,讓學生在充滿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但是,現實的情況往往不盡人意,功利性的目的使得這一目標離我們越來越遠。
一、漢字的演變:從象到相
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前身是圖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現在的線條文字。我們古人在創造漢字的過程中,彰顯了自己極大的智慧,他們日夜潛心觀察世間萬物的變化,并從它們變化的規律之中,自己加以創造,才有了現在被眾人稱贊的漢字。漢字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由圖畫逐漸蛻變,成為了依然極具美感的方塊文字。翻開漢字的親生,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它們還會有這么一層意思在里面,例如“初”字,在我們現在看來,它的意思就是“開始,原來”,但是“初”字最早的出現,是一幅剪刀裁布圖,這就說明了“初”在以前的意思是“開始做衣服的第一道工序”,那么與現在的意思也不謀而合。從以前的象形文字中,我們會發現漢字是多么的極具美感,現在我們漢字的形體具有中和之美,漢字結構的對稱美,協調美,完整美,差異美和流動美,使漢字依然展現著它耀眼的一面。
二、漢字的現狀:博物館里的藝術
我們都知道博物館藝術是杜威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切割離產生意境的藝術都像是被儲存在博物館中,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和活力。漢字自身作為藝術品就兼有藝術性和工具性,杜威在談到博物館的制度時,就強烈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其實,我們漢字的現狀不就是如此嗎?漢字作為我們古人智慧的凝結者,就在現實的生活中逐漸脫離了它所產生的意境。例如“春”字在以前作“”:“萅(春),從艸(艸/草)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即春為形聲字,在小篆中,形符是“艸(艸)、日”,聲符為“屯”,取“草木在太陽下萌生即是春天”之意。古字“春”寫作“萅”。由春這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到,它產生的意境是多么的美,一幅畫卷就這么在我們面前展開,是多么的生動,令人贊嘆!但是,在現在的教學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漢字產生的情境,只是將其作為工具然后不斷地被使用,學生也不了解漢字的實際內涵,只知道我會認會寫就可以了。其實,通過識字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交流與溝通,更主要的是讓其了解我們古人的智慧,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看到我們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他們關于美的風俗。
三、原因分析:漢字脫離其產生情境
在現在的識字教學的課堂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教師不停地讓學生反復地誦讀以至熟記于心,但是這種機械化 的教學方式很快地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如果讓一個人反復不斷地去做一件事,他的內心肯定是十分抗拒的,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也脫離了漢字自身產生的情境。我們都知道在教學之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情境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漢字這種自身就富有情境感的知識,卻總是被我們所忽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每一個字的創造 都不容易,它是我們祖先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潛心觀察才有的,但是這種意境卻在我們的教學之中逐漸被淡化,考試的壓力使得我們只是一味地去追求其功利性的一面,卻忘了去追尋它的本來的面目。以前印度總理曾經說過,中國的每一個文字都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作為外國人的他們都會中國的漢字贊賞有加,那么我們是不是更不應該忽略。
四、如何改進:追根溯源,還原意境
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改進。首先,在識字教學之中,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追尋它的功利性的目標,這樣一味機械地訓練,根本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之中,我們應該還原漢字造字時的意境,將漢字之美釋放出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加強自己這方面的觀念,將其作為重點深入地研究,這對自己在教學方面也是一個極大的提升。其次,在課堂之中,教師應該拋棄反復讓學生誦讀的觀念,應該對漢字做一個全面地分子,人的記憶都是具有遺忘性的,尤其是這種機械地重復,只有理解性的記憶才會讓學生將其牢記于心。漢字自身是具有美感的,它的美感尤其是體現在意境之中,我們都知道書畫不分家,漢字作為圖畫文字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教學之中,我們要還原漢字以前的圖畫意境,讓教學在充滿美的氛圍中進行,以“美”字舉例,后人對“美”字的來源頗有見解,有的解釋為“羊大為美”,更有說法是:“美”其實是站立的人,頭戴羽毛頭飾的形狀。從“美”字的各個解釋中,我們發現古人對美也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不僅能知道美的最初含義,也能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拋棄了填鴨的方式,以具有美感的教學方式代之,相信在一節課之后,學生的感受不再是滿滿的壓迫感,而是覺得識字教學是一件快樂而又富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牢牢地記住漢字,而且也會從漢字之中了解我們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真是一舉雙得!
其實,識字教學是一件富有意義的事情,而它的意義卻總是被我們所遺忘。我們應該針對漢字的現狀以及漢字產生式的背景,在教學情境之中還原漢字之本,讓學生了解漢字創造時的情境,還原漢字之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識字教學的發展。我們要以美的角度來看待識字教學,讓漢字綻放出自己無限的魅力!
作者簡介
賀靜(1993—),女,漢族,籍貫:陜西渭南,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