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鳳
摘 要:小學教育作為教育基礎的開端,對每一位小學生的行為品性都至關重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種生活以及學習習慣都處于一種形成階段。教育小學生良好的生活作風應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主題班會等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習慣。基于此,對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進行深入探討,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
小學階段是學生受教育的良好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錯失對孩子的教育,在以后的階段再施以細致的教育也只能觸及表面,事倍功半,甚至難以補及。從小學階段則進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有計劃地步步實施,實現品德素養的升級。
一、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況
當前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況主要表現為教育工作者按照成人模式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只是簡單地通過一些耳熟能詳的英雄故事對孩子進行授課。這種理念不但不能幫助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小學生接受新興道德觀。把道德教育當作一種課本文化知識進行學習,并沒有做到深入了解以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過程,而不是教育工作者通過宣讀簡單的幾個人物故事就能解決的。教師作為僅次于家長接觸孩子最多的人物,為人師表,其自身的行為作風及道德素養也可以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與此同時,他們對道德的文字定義強行灌輸給學生,反而會影響學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對道德的切實應用也就顯得無所適從。
二、探索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的基本現狀
1.探索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的必要性
小學生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是其在生活中的無限小事中所積累的道德財富,而這種資本的增值來源于周邊復雜多樣的神經系統刺激。良好的道德品質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體,但卻可以讓學生受益一生,由此可見良好的道德品行至關重要。而如何培養學生這種所謂的優良品質,這才是教育問題的核心所在,這就體現了探索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的必要性。學生的素養在生活中受到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周邊環境,同時,后天的教育及矯正也可以起到相關作用,而后天作用的發揮則在于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培養。小學生教育看似一份簡單工作,但是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的基本行為規范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會發生根本性質的改變,這也為學生塑造一生的良好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生德育生活化的途徑探索極為重要,這一實效的執行需要改變傳統觀念上的道德理念,從原始的說教理念轉換為實踐層面。生活中的細節并不亞于課堂上對典型人物事件的剖析,正是這種生活中的小事件才能真正意義上改變孩子的行為與生活方式。營造一個高素養的生活環境,可以實現學生的德育生活化,脫離課本文字知識的教學方式,落實于具體的生活中去實踐執行,才能體現出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深層理念。
2.探索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措施
在已知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對小學生德育生活化途徑的探索又是一道難題。目前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問題主要歸結為三方面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對政治理念的偏向、對日常生活行為的忽視以及道德文化氛圍營造的冷落。探索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中對生活日常行為的忽視是影響學生道德品質切實培養的重要因素。小學生正處于自己獨立生活的過渡階段,對很多新知識的理解都不到位,因此才容易在實際生活中做出違反道德理念的事情。即使在小學生做出此類事件之后,他們也并不會在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這是有違道德觀念的。教師在生活中的具體小事中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進行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的最佳手段,二者的有效結合,可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把具體的書本道德規范落實于具體生活之中,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一定作用的引導。營造良好的道德風尚氛圍,這無疑也是促進學生高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學校是學生活動僅次于家庭的主要場所,加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力度,可以很大效益上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學校可以通過建立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文化閱覽室,或者在學生經常活動的場所配置相應的、與道德有關的名人名言,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德育生活化教育。
教師在小學生剛入學之際就應注重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能否對學生道德教育做到具體實施,關鍵因素在于教育工作者是否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不僅在課本知識中,也應步入實際生活中去深刻體驗。教師應注重對小學生性格的分析,做到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切實抓緊學習中、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小學生的高度模仿能力決定其易受周邊環境影響,因此在平時就應做到強化訓練,使其受到良好教育。
參考文獻:
[1]裴麗麗.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淺談小學教學中生活化德育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1(8):139.
[2]黃梅.小學德育新課程要生活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Z2):16-17.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