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有一個消化臟器一旦發生癌癥,患者的5年存活率往往不足5%,這個臟器就是膽囊。膽囊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肝臟下面的膽囊窩內。正常膽囊長約 8~12 厘米,寬約 3~5厘米,主要作用是儲存、濃縮膽汁。膽汁是由肝細胞持續分泌的,在人體不需要對食物進行消化的時間內(如進食 2 小時后,饑餓狀態),分泌的膽汁即儲存在膽囊內,待到有需要時,膽囊收縮,膽汁通過膽囊管、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內,對食物進行消化。為何膽囊癌的5年生存率如此低?對于膽囊癌的預防、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我們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吳健雄主任為我們帶來了翔實的解答。
〇 膽囊癌生存的關鍵 ──“生命守護膜”
大多數人是聞癌色變的,但有一個詞比癌癥更讓人膽寒,那就是癌癥轉移。膽囊癌低于5%的5年存活率就與膽囊癌轉移密切相關。
吳主任告訴我們,膽囊是一個空腔臟器,膽囊壁有幾層結構,從里到外分別是黏膜層、基底膜、黏膜下層,癌癥通常從最里面的黏膜結構開始發生,然后隨著癌癥灶的擴大向其他層擴散、浸潤。腫瘤組織如果沒有突破基底膜,屬于原位癌,其不容易轉移,干預治療效果好;如果突破基底層到達黏膜下層,這里豐富的淋巴管、靜脈、動脈、微小血管等結構將十分利于腫瘤細胞轉移。可以說,這層薄薄的基底膜就是膽囊癌患者的生命保護膜!
如果能通過及時體檢或是對早期癥狀的關注,早期發現膽囊癌,在癌癥尚未破壞基底層之前就發現疾病、干預疾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便能大大提高。吳主任告訴我們,有三種膽囊疾病十分常見,發病率很高,而這三種疾病的患者均是膽囊癌的高危人群,他們尤其需要關注膽囊健康。這三種疾病便是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
〇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很高。據統計,膽囊息肉在成年人中的發病率能達到5%。下圖中帶有黃色(膽固醇沉淀)的模型為膽固醇性息肉,較少轉變為癌癥。右側的兩個息肉模型,就形狀而言,底座比較寬的息肉(中間的模型)是比較可怕的,這樣的息肉如果直徑超過1厘米,大概有1/4的病例會發生癌變。
專家告訴我們,以下特征提示膽囊息肉具有惡變傾向,如果符合這些特征,須高度關注膽囊狀態。
1.單發息肉超過10毫米,這樣的息肉有癌變的風險。
2.息肉小于10毫米但合并膽囊結石,有明顯的慢性炎癥,癌變風險也比較大。
3.單發、無蒂息肉,且迅速長大。
4.患有膽囊息肉且年齡大于50歲。
〇 膽囊炎
第二種可以發展成膽囊癌的疾病就是膽囊炎。慢性膽囊炎由急性或亞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的膽囊結石所致。長期的慢性膽囊炎會造成膽囊功能基本喪失,膽囊萎縮,發生纖維化甚至鈣化,這就有可能誘發膽囊癌。因此,如果有膽囊炎,一定要定期復查,持續監測膽囊狀況。可以通過脂餐試驗來觀察膽囊的功能,以及通過超聲檢測膽囊壁的變化,如果出現異常,請遵醫囑及時就診。
一杯牛奶檢測膽囊癌癌前病變——脂餐實驗
膽囊收縮高峰一般在攝入脂類食物半小時到一小時后,如果喝牛奶之后半小時,B超顯示膽囊收縮了,代表膽囊功能是比較好的,如果一小時后,膽囊排空量還小于12%,說明膽囊功能不健康。
〇 膽囊結石
從統計學上看,有膽囊結石的人和沒有膽囊結石的人發生膽囊癌的概率相差7倍,結石大于3厘米比小于1厘米者發生膽囊癌的危險性高4倍。結石不會直接引起癌癥,但結石機械性變化破壞膽囊壁的黏膜,會導致繼發感染,造成慢性膽囊炎,炎癥反復發作,導致細胞增生,就會導致腺瘤進而轉變為癌癥。
膽囊結石有很多種,表面圓潤,顆粒小于1厘米的結石相對安全,而棱角分明,顆粒大于3厘米的結石則容易引發癌變,膽結石患者最好每3~6個月復查一次膽囊。
〇 膽囊癌相關癥狀
早期不典型癥狀:消化不良、右上腹部持續性隱痛或鈍痛、胃納減少、噯氣、厭油膩、右肩放射疼痛。
中晚期癥狀:觸診可觸及上腹部包塊,膽囊癌如果能在體表摸到,一定不是早期病變,要及時就診治療。
〇 如何避免成為膽囊癌的偏愛人群
1.中老年人控糖
在我國糖尿病患者當中,約有31.5%的患者合并有膽結石。糖尿病患者的內環境和代謝比較紊亂,糖代謝異常可造成脂質代謝異常,糖尿病嚴重的時候,微小毛細血管受損,膽囊上豐富的微小毛細血管也會受到損害。糖尿病誘發膽囊炎、膽結石的明確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控糖對于預防膽囊疾病、降低遠期死亡率有明確的意義。
2.不做素食主義者
膽汁主要幫助脂肪消化,吃素的時候膽汁很少分秘,長期素食會造成膽囊的功能紊亂,容易誘發膽囊結石、膽囊慢性炎癥甚至膽囊癌。所以我們要做到飲食均衡,葷素搭配,且需避免饑一頓飽一頓,做到規律飲食。
(編輯" "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