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教師、非專業教師的增多,幼教隊伍在不斷壯大。但專業知識薄弱、師資比例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現狀,如何開展科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急待我們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園努力構建多元化的科研體系,以更好地滿足不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需要,促進全園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高。
發展目標層級化
根據我園教師的基本結構,我們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三級目標,力求通過研究活動使新入職教師“勝任型”,園骨干教師“帶徒型”,區骨干教師“專家型”。這實際上是從低到高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研究內容多元化
在實踐中,我園研究內容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確立。一是由下而上匯總問題,即匯總一線教師的具體實踐問題。我們進行了 “音樂活動的指導策略的研究”等。二是由上而下聚焦問題,即由幼兒園管理者找出制約幼兒園教育教學發展的主要問題。如“十三五”課題“教師如何支持幼兒自發音樂活動策略的研究”。
研究活動層次化
根據教師發展目標我們開展多層次研究活動,力求促進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
全園教師共性問題的研究 圍繞“十三五”課題“教師如何支持幼兒自發音樂活動的策略研究”,教師們通過觀摩研討、交流反思、總結出幼兒自發藝術活動發生的場合,梳理出幼兒具有哼哼唱唱、敲敲打打、頻繁中斷、瞬間即逝等典型表現以及這些表現具有隨意性、動作性、片段性、自娛性的特征。通過思維導圖的研究方法,教師們發現在自發活動中,教師適時的支持,能夠將無意識的自發的活動變成有意義的活動,將活動進一步深入與拓展,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
骨干教師個性化發展的研究 作為骨干教師,我們幫助其設計自己的研究課題。如:劉愛華老師的子課題“歌唱活動促進幼兒快樂成長的策略研究”,總結出“歌唱活動五關注”,提高了教師的個體研究能力、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奠定自己的教學理論基礎,并落實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青年教師提高能力的研究 針對青年教師設計與組織活動的能力薄弱的問題,我們開展了“青年教師預約課、評優課”活動。活動中教師一起分析教材——設計環節——活動實施——說課評課——展開教研——重新修改設計方案——重新講授。就這樣反復修改、對比、練習、以活生生的教學案例為載體,不斷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
新教師基礎工作的研究 新教師開展“如何備課活動”,以幫助新教師把握教學目標,理清授課思路,提高備課能力。開展“一日生活常規研討”,幫助新教師理清一日生活常規要求,勝任學前教育工作。開展“如何與家長溝通研討活動”,提高新教師家長工作能力。
保育教師保教合一的研究 保育教師開展“自然角的創設與研討活動”、“保育員基本技能實踐活動”,加強保育教研組的研究力度。同時,針對保教配合、區域指導、自然角創設等問題深入開展教研活動,有效提高保育教師的保教配合能力。
研究時空多元化
正式與非正式相結合 我園除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正式科研活動,還積極鼓勵和倡導教師之間圍繞教育教學問題隨時開展非正式的交流。還通過組織學習交流或自由討論等方式,如“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交流活動”、“參加科研活動體會交流”等讓教師自由互動,共同營造研究的氛圍。
不同時間段相結合 我園除隔周科研的固定時間外,同時,由教師自行確定各自科研小組活動的時間,強調教師的科研自主權。
參與主體多元化
吸引不同主體參與到幼兒園科研活動中來,不僅能夠為解決同一問題提供更為適當的解決方案,而且能夠為教師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提供豐富而多元的視角。
園內教師主體參與 園內教師研究課、精品課的觀摩研討,交流反思,提高了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升了非專業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
園長示范專業引領 一方面,參與、主持科研,參加教學觀摩評課,以自己的態度和追求帶動教師發展;一方面,堅持上課,率先垂范,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助推教師發展。
專家指導理論提升 專家指導,直面教師的困惑,增強了指導的針對性;專家親身示范,突顯了指導的可接受性;連續的多輪指導,提升了指導的實效性。專家的示范指導不僅能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更能堅定他們的職業信念。
幼兒家長共同參與 科研活動最終的落腳點是孩子的發展。家長參與研究,一方面能夠為教師和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問題分析視角,另一方面有助于向幼兒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理念。
在學前教育不斷更新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在工作實踐中從未停止過質疑和思考,始終將科研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一如既往地積極探索幼兒園科研的新思路、新策略,在與幼兒同生共長的過程中,在與新課程的親密接觸中,使我們的教學實踐煥發新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建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