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自己心中傳承優秀文化的夢想,我在語文教學中,創新地采用了吟誦教學法。原本早晨的默寫聽寫,變成了欣賞吟誦音頻;中午學校要求的唱歌活動,變成了吟誦古典詩詞;晚上回到家,還要通過微信語音的形式完成吟誦作業。時間就這么伴隨著朗朗吟誦聲過去了,我們陶醉在吟誦古典詩詞的優雅韻律中。
不久,期末成績出來了。電腦屏幕上一閃一閃顯示著密密麻麻的期末成績,倒映著我那緊鎖眉頭,滿面愁容。“默寫錯!還是默寫錯!考試前復習了嗎?”座椅上的我突然憤怒地吼著。過了一會兒,閉上了眼,靠在椅背上,腦海中是期末考試前的種種。一句話,簡單而精準地概括這次失敗的原因:別人都在低頭強化默寫,而我在抬頭吟誦。這一結果讓我懊惱萬分。
但細細思索,雖然默寫成績上沒有提升,我卻能在課堂上切實地感受到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能力明顯有提高。只是吟誦沒有確切的評價標準,默寫卻是錯一個字1分就沒了,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又何止是吟誦沒有確切的評價標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又如何能真的爭出個高低。想到這里,我坐了起來。該怎么辦呢?我要不要堅持?同學、家長、老師、領導們怎么看我?哎……理想很豐滿,現實真的很骨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火,也漸漸暗了下去,直到那節意外之課。
如何上好一節作文課一直以來都是自己最大的困惑,拿著書本慢慢走向班級教室的途中,腦海中還在思索著應該如何去講這節作文課。剛站上講臺,就看到個人圍在一起。“老師,老師,這里有一只大馬蜂。”一個同學說。“哎呀,你和老師說什么啊,快點踩死它完了!”周圍的幾個同學說道。我環顧了一下周圍的同學說道:“怎么能這么殘忍?這是一條生命啊!打開窗戶,放它出去吧!”學生們看我這么嚴肅,也就信服地點了點頭,把窗戶打開,馬蜂轉了幾轉就飛出去了,正在我們師生微笑著望著它離去的背影時,突然,學校柿子樹上的喜鵲一下子沖了過來,張開細長的嘴巴,叼著這只大馬蜂“蹭”的一下飛走了。那一刻,時間仿佛被冰凍了,孩子們臉上的微笑轉而變成了尷尬、驚恐、生氣,有的還帶有幾分幸災樂禍,眼神中仿佛在說:“老師,您不是不要讓我們殺生嗎?這個怎么解釋?”透過孩子們看我的眼神,我明白了他們的內心想法,頓時也比較尷尬,“怎么就這么巧?”一邊心里想著,一邊緩步走上講臺想如何去和孩子們解釋,突然,靈感如電流般擊中了我的大腦。對啦!這節作文課就這么上了!
我微笑地走上講臺,說道:“剛才的場景大家都看到了,那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馬蜂的死到底怪誰呢?”底下的學生們先是楞了一下,然后就沸騰了,有的大喊:“怪老師!”同學們哈哈大笑。有的喊:“怪喜鵲。”被一陣反對聲壓了過去。有的說:“怪它自己。”總之眾說紛紜。
我打斷了他們的爭論:“同學們,我們來看看這件事中,都有哪些因素對馬蜂的死造成了影響。”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后共同認為有如下幾個因素:馬蜂、喜鵲、范老師、同學們、命運。“好,那么馬蜂命運使然來到教室,我們要不要踩死它呢?”突然一個學生答道:“不應該,孔子說我們要有仁愛之心,范老師是對的。”聽到這個一直很支持我的同學的回答,感覺自己如被雷霆擊中一般,心中那中國傳統文化的火焰仿佛搖動了一下,優秀的傳統文化原來一直根植于每個孩子的心中!我借著這個學生的回答巧妙地進行一步步引導,并在黑板上寫下:儒家——仁愛——范老師——不踩死馬蜂。這時,一個同學不屑地說:“不踩死它,難道讓它蟄你啊?當然自己比馬蜂重要。”聽到后,我問學生們:“這位同學的思想有沒有問題?”同學們很猶豫,覺得對,又覺得不對。我在黑板上寫下:道家楊朱——利己——雷同學——踩死馬蜂。并解釋了道家三段論中的第一階段楊子,楊朱的思想。“老師,我覺得終究是喜鵲的錯,因為是它吃了馬蜂。”我等這個回答已經很久了,所以接上話馬上就說道:“可是喜鵲也很餓啊,不吃馬蜂它也會死的啊!”那個小同學眨了眨眼陷入沉思,我微笑著問道:“如果是你,你愿意把自己的肉給喜鵲吃嗎?讓它放過馬蜂。”還沒等哪個小同學說話,旁邊一個小胖子就喊道:“老師,我愿意,不就一塊肉嗎,我肉多!”我和同學們哈哈大笑,并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贊,隨后給同學們講了佛祖釋迦摩尼“割肉喂鷹”的故事,并在黑板上寫下:佛家——慈悲——董同學——舍己為蜂。最后,我開始闡述我自己的觀點:“同學們,你們的觀點都很正確,我都贊同,我自己更傾向于道家‘順其自然’的觀點。”我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順其自然”,并解釋道:“馬蜂進教室,同學踩馬蜂,老師放馬蜂,喜鵲吃馬蜂,這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轉所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由他去吧。”我以為自己的總結就可以給這節課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突然我們班班長說道:“老師,喜鵲不是象征著好事來臨嗎?那對于馬蜂來說,喜鵲就是壞事啊,我只看到禍沒看到福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又開始爭論不休。我借此留下了“馬蜂的死,怪誰呢?”的作文題目,讓孩子敘述今天課間發生的這件事,并依據諸子百家思想,從一個觀點出發闡述自己的觀點。
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著今天那節作文課發生的事情,驕傲、喜悅、豁然諸多情愫涌上心頭,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