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它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而語文的靈魂就是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文本的寫作方法、體現出的思想感情進行理解同一類的課外文章,這才是達到了學語文的目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近兩年,我校的語文團隊一直在“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道路上摸索、前進,作為團隊中的一員,我也親自進行過課堂教學實踐,同時對幾種課型的特點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把單元主題比作一根“藤”,教學中的文章、課外閱讀搜集來的與主題有關聯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這樣教學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教學知識結構的重組與構建。
拓展依據要多樣化
現在語文教材的現狀是“一綱多本”。多冊的語文書有著共同的編寫體系,這就是主題單元。教材畢竟是個例子,想要實現課外閱讀的大量進入,光靠老師苦口婆心地講解讀書的好處,以及找到習題的補充讀物還是不夠的。讀書的方法是在外閱讀中最終形成的,這就叫“得益于課外”。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文章的重組,從而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從多方位擴大孩子的閱讀量。
從單元表現的主題出發 語文教材都會安排幾個不同的主題,教師可以根據某一單元主題,回憶每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向學生推薦類似的文章,進行閱讀的拓展。例如,京版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給予樹》《咱倆的秘密》《賣木雕的少年》都是表現關于“愛”的主題的,在總結完每篇課文的情感后,老師可以繼續向學生拓展一組這類文章,如《心愿》《最美好的禮物》等,讓學生通讀幾篇文章,說說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從哪可以感受出來,讀一讀。這樣,學生通過更多的文章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從而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從文章作者入手 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出現了很多中外著名的作者,這些作者的文章流傳至今,必定有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作者的出現進行閱讀量的拓展。例如,小學課本里出現的《爬山虎的腳》作者是葉圣陶,借此文章,老師可以推薦他的作品《稻草人》《一粒種子》等作品,不僅局限于一篇文章,甚至關系到這位作者的整本著作。
以體裁為切入點 雖然是小學階段,但是課本中同樣安排了不同體裁的文章,如:記敘文、說明文、古詩……不同的體裁帶給讀者的感受和收獲是不同的,當然,寫作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體裁進行拓展閱讀。
例如:七冊第9課《瀑布》,這是首詩歌,以簡短、精煉的語言描寫出了瀑布的壯觀。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讀中體會了文章的內涵,老師可以借此推薦詩歌體裁的文章《校園早晨》《祖國媽媽》……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通過詩歌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讓學生在朗讀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方法要漸進化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完成拓展閱讀教學,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
如在“愛的世界”單元主題教學中,我先帶領學生回顧了本單元幾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如:同學情、師生情、人間情……然后想引導學生讀一讀關于“愛”的課外的幾篇文章,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其次,再深入地朗讀幾篇文章,說說每篇文章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感受文章情感,初步體會到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最后,讓學生默讀其中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認真揣摩,想一想哪些語句讓你感動了,畫一畫,并在旁邊簡單寫寫批注。這樣不僅讓學生深入地感受了情感,同時還教會了學生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從而達到了本節課的最終目的。
拓展內容要全面化
在課堂中,如果一味地以教材為拓展閱讀的基本,范圍未免有些窄,教師完全可以拋開課本,把課本以外的內容進行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中國的經典文化博大精深,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滋養國人的精神傳承,在小學課本中其實也滲透了一些國學經典,如《三字經》《論語》,可以利用晨讀,采取每天一首的“蠶食”方式,以組長檢查為主、教師抽查為輔的監督方式,學生的記憶力很強,思維也得到了鍛煉。監督到位是為內外閱讀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唯有如此才能堅持。
現在學生的語言枯燥無味、生活體驗不豐富,給習作帶來很大的障礙,這時學生的語感就要迫切要求培養。誦讀是解決的好方法。利用背國學的方法,每天堅持背誦。學生長期讀到新奇、活潑、富有情趣天然之作,語言受到熏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課外閱讀作為一項作業來布置,教師的檢查和監督都能很好的控制,便于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綜上所述,單元主題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而且在實踐中證明,這種方法也是有顯著效果的,不但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的效率和質量,更關鍵的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學習能力。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每天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思考的習慣。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他的人生是充實的,他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