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社會、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價值追求,需要多元的課程格局,而多元的課程格局需要多樣的課程實施手段。自建國以來,教育界曾發生多次改革,但課時改革也始終被擺在“遺忘的角落”。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們越來越發現40分鐘一節課的慣例,越來越成為制約課程改革的桎梏。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沒有體現以人為本。課程實施應該讓學生站在課程的正中央。但我們傳統的課時安排沒有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沒有照顧到小學生的專注力保持時間一般僅有15分鐘至18分鐘的心理特點。二是沒有反映課程特質。在實施中沒有照顧課程的差異性。語文的“蘊”,數學的“理”,體育的“趣”,藝術的“韻”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意味,學生在這些課堂上或品、或思、或煉、或賞,學的方式不同,所需時間也應該有所變化。三是沒有體現課程需求。課時安排應該為課程服務,而不應該成為捆綁課程的繩索。而我們傳統的課時安排在某種程度上卻成為課程實施的枷鎖:如有的課程因時間過短而導致思維擱置,有的課程因時間過長而導致低效,有的人為割裂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研究過程,使得教學內容顯得支離破碎。
近年來,為打破傳統課時安排的枷鎖,更好地落實課程,踐行“學生站在課程正中央”的教育理念,我們根據學科、課型、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實驗,采用靈活的、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
課時改革:從“奴隸”到“將軍”
進年來,我校將課程改革與課時改革并步,以課時改革助推課程實施,以課程為經緯定位課時參考,從而讓課時改革從從屬地位的“奴隸”變身為具有改革引領作用的“將軍”。
學校“以井為坐標,以水為引線,以泉為文脈,以經典為基因”形成獨具特色的井泉文化,并衍生出與之一脈相承的“清泉濯心”課程體系。首先,我們以“井泉溯源”為基點,建立生命滋養課程。課程以小方井折射大膠州,溯本求源,從膠州歷史地理、人文景觀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入手,設立了“風物”“篤行”“節日放歌”“太極功夫扇”“校園秧歌”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學校課程,用膠州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滋養學生的生命;其次,我們以“泉聲叮咚”為樣態,建立個性綻放課程。借“泉水叮咚,恣意流淌”的樣態,構建學校的社團個性課程,組建了國學經典誦讀、美術書法、舞蹈、球類、棋類等多個社團,為有特長和興趣的學生搭建平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通過個性課程綻放生命的精彩;最后是我們以“飲泉清節”為追求,開設德育潤染課程,為孩子奠定一生的人格基礎。
根據多元的“清泉濯心”課程,學校推出了“微課、短課、長課、大課”等多樣性的課型,并根據各種課型制訂了具有彈性的課時參考: 微課:10-15分鐘;短課:30-35分鐘 ;長課:40-45分鐘;大課:60分鐘左右。據學校的課時安排參考,各班按照 “長短對接,微課填縫;一班一表,彈性制動”的原則靈活制定課時安排。
課堂模式:從“噴灌”到“滴灌”
近年來,在保持學生一天在校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剛性要求的前提下,學校將學生一天的課程從傳統的六節課變為八節課,分別為上午五節課、下午三節課,并采用“長短課結合”的上課模式,實行“模塊化”教學,由原來的勻時噴灌變成現在有區別的錯時滴灌,落實課程更加有針對性。一是建立長短課時表。首先,錯時安排每個班級的上課和放學時間,避免上學和放學以及課間活動的擁堵,使狹小的學校空間利用最大化;其次,讓每個班級的課時安排都能夠統籌兼顧;最后是將課時掌控權還給各個班級,教師根據課程進度實行彈性控制。二是建立因課施教制。我們根據課程自身獨有的特點,因課施教,實行彈性課時。如我們根據語文課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進行情境營造、情感醞釀的特點安排以“長課時”;根據數學、英語、體育等基礎課的特點則安排短課時,便于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三是建立有效聯動機制。長短課時的彈性更有利于開展有效的學科間或學科內聯動,讓學生在靈動、鮮活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懂得道理。
課間課程:從小夜曲到詠嘆調
一是打造創操空間。因我校面積狹小,無法容納全校12個班級同時做課間操,因此我們讓各個班級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創編大課間體育課程,或自編操、集體舞、廣播操、健美操、健身操、武術、自編的身體鍛煉、趣味體育活動和傳統項目等,組織上采用分操、合操、任意操等多種組合形式,提高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二是變身游戲天地。我們將大課間變成游戲場。我們在繼承傳統的跳長繩、跳短繩、踢毽子、立定跳遠、捉迷藏、羽毛球、丟手絹、鉆山洞、丟沙包等游戲項目的基礎上,進行游戲創編,形成班級游戲品牌,并通過學校的游戲節進行綜合展演。三是建立競技賽場。我們以體質監測項目為重點,組織常態性的課間競賽。我們要求每個班級每天都要有體育比賽項目,或跳繩,或立定跳遠,或球類比賽。學校還將踢毽子拓展成全校性的特色項目,要求學生踢得有花樣、有藝術、有對抗性。
總之,實行長短課時,打破了課時的固有藩籬,使課程更加扎實地落地,開啟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道。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方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