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教學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對微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從張一川、錢揚義撰寫的《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發展》一文中可以看出,國內微課視頻仍以課堂實錄片段為主,其內容的連貫性不強,加之視頻錄制效果不佳,導致微課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因而針對學生的需求和心理發展特點,本研究意在讓微課更加生動有趣,知識要點的呈現更加簡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其心理特點。
此外,微課大多以精短的視頻呈現,盡管涉及學科多樣,但內容精細,不僅從學科、主題、年級等方面對微課內容分類,更從知識功能上細化,分為概念型、實驗型、練習型等。知識點及其功能的明確,為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如何更好地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微課則是研究的第一重點問題。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自身的學習效果,并針對自身發展需求選擇功能適合的微課資源進行回顧性或拓展性學習是本研究的第二大重點。
研究目的
本次微課教學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是能對應教學目標選擇并使用相應的微課資源或自制微課資源,提高教學效果。二是通過前測或課堂生成的數據,了解學生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微課腳本設計,制作滿足多層次學生需求的電子書。三是總結出數據使用下微課資源的教學策略。四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教學團隊教研能力,培養研究型、創新型教師。
案例研究下基于微課的教學策略
課前,微課助力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長正方形周長的認識”一課中,是借助微課導入新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課前通過讓學生在Ipad(平板電腦)上利用IBooks(電子教科書)軟件播放小螞蟻跑步四段不同跑法的視頻,一方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更是讓學生認真觀察初步感知周長概念。通過微課視頻導入“小螞蟻跑圈”,啟蒙學生對周長的初步認識。播放小螞蟻跑圈微課視頻四段后,請學生分別說出小螞蟻四次跑圈的特點,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運用微課視頻技術,通過視頻播放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到了周長的概念。
基于學情,教師把握知識生長點,設計課前微課資源,促進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理解數學概念,助力新知的探究學習。
課中,微課助力學生自助式學習 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數學“長正方形周長計算”一課中,在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學生一起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多數學生思考出一種方法。然后利用微課學習了解其他兩種方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課后,微課助力學生自助式補漏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在設計時,教師對于學生學困點作出了充分的預設,因此對于課后鞏固環節中的練習,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理解難點,分別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微課,逐個擊破學習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新知識學習完,學生對知識點還有疑惑的可以看電子書中的微課進行學習,其他學生進行下面的學習,先自己擺一擺,然后與同桌交流,邊擺邊說。Iteach的習題做完,做錯題的學生可以看電子書中的微課學習,對的學生可以進行電子書中的練習,練習中遇到問題或做錯的可以看微課進行學習,也可以看看微課中的方法是否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學習微課中的想法。課后,還給學生留了幾道練習題,通過抵消的方法完成,做錯的可以看看微課中的教學方法。
以上課堂都是教師對于學生學困點或易錯點作出了充分預設,然后針對不同學生水平差異,從不同角度出發,分別制作了不同方法、計算過程等內容的微課解析。在基于Iteach或互動反饋平臺檢測學生生成的課堂數據,這讓學生可自主選擇滿足自身學習需求的微課進行自助式微課補漏,這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上的發展。
課題研究對于教師成長的啟示
發揮集體教研作用,提高團隊教研能力,培養研究型、創新型教師也是本次課題研究的目標之一。對于數字化教學先進校來說,優秀的教師團隊對于學校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學校不僅將重點落在教學實踐中,而且還更加重視研究開展前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后的材料收集整理和反思總結。正因為在課題研究前我們一起認真學習了課題提出的背景、關鍵詞含義等,學習了微課培訓,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的研究方向和重點。而在每位教師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將課題研究付諸于真正的課堂教學后,又把自己更深的理解和反思進行了整理,并在組里小結和分享。這一系列的工作,對于每一位教師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獲和成長。
不足及今后設想
今后的教學設計要著重思考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吃飽喝足”,也就是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廣度的練習和反饋,從而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教研過程中教師們運用微課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等特點,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但在今后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特點,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微課融于教學,將是今后的教學中進行研究和學習,并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微課教學的策略。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