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審題能力是考試答題的前提和關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對癥下藥、講究方法、學以致用等方法,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審題能力是一種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理解能力,指學生在解題之前,通過閱讀材料,提取、篩選出有效信息,并聯想到有效信息與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從中確定答案要點的一種解題方式,是一種綜合了信息獲取、分析、處理的能力。
審題能力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師課堂教學脫離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的思想品德中考試卷還是道德與法治試卷,均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特點,試題重視價值導向,總是堅持知識與能力并重,重視思維方法與探究性問題的考查,對考生解讀信息能力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均有一定要求。作為學科課程,如何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學生審題能力培養不夠重視,把課堂看成完成本節的教學內容,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常演“獨角戲”,忽視了學生閱讀思考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學生解題方法技巧的點撥指導。另一方面在解題中教師包辦代替,灌輸答案,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從而學生形成依賴,失去了審題能力、分析問題的鍛煉,造成了學生失去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課堂教學并未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目標。
學生考試答題中呈現審題能力弱的現象 一是對材料的閱讀理解不到位,不能對題目進行全面、深入的觀察。讀材料時眼睛一掃而過,缺少耐心、細心,不能有效抓住材料、設問中的重點句和關鍵詞進行分析。二是在讀懂材料、分析問題的基礎上,不能做到多角度思考組織答案,答案單一、要點不全。三是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對問題不能作具體的分析,思維缺乏廣度、深度。
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基本策略
需要對癥下藥 答題的首要步驟就是審題,迅速、準確地讀懂題意是正確解題的基礎。要想提高學生審題的正確率,就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教師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應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急于求成,要考慮學生學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能力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既要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忽視學生解題讀題能力的培養。
需要講究方法 第一,認真讀題、審清題意。解題的第一步驟先讀題,逐字逐句看清楚材料及設問要求,通過讀題了解試題要考查的內容、范圍,需要什么解題技巧等。從材料的文字中分析答案,圍繞材料答題。
第二,指導解題方法。一是選擇題。選擇題主要由題干和題肢構成,基本要求是題干與題肢相符合,這是做選擇題的關鍵點。有的題目是反向選擇題,此類設問中會體現“下列選項中與題目不符的是哪個”“你認為以下哪個是不正確或錯誤的”等文字。有的選擇題有指定實施的主體,對于這些題目看似簡單,但存在著“陷阱”,在做題的時候要認真看清題干中要求的主體,排除干擾信息,避免一不留神就選錯。二是非選擇題。非選擇題要求認真讀懂材料和設問,準確抓住材料和設問里的重點句和關鍵詞進行審題,聯系課本相關知識進行作答。如七上“愛在家人間”設問:“與父母發生愛的碰撞的原因是什么?”“和諧家庭我出力,我們該如何構建和諧家庭?”等,“是什么”“如何”等便是回答問題的關鍵詞。解答此類題目的方法是:第一,讀懂材料,清楚題目要求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第二,回歸課本知識,給“怎么做”提供理論指導;第三,結合材料,根據問題來談具體“怎么做”。
第三,專用名詞不混淆。如“作為公民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權利”不寫成“權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寫成“民主區域自治制度”;“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不寫成“法制“等。
第四,注意材料設問間的遞進關系。有的材料題有多個設問,每個設問之間有聯系。如七上“做更好的自己”習題:除了他人評價外,我們還有哪些認識自己的途徑?其方法有哪些?第一問的作答是否準確直接決定著下一問的作答,若第一問作答錯誤,則第二問錯誤的可能性很大。
第五,答題要規范。規范使用書本上的政治概念,原理、觀點等作答,避免用自己創造的語言作答。同時答題盡量避免整段作答,要注意分點有序地作答,做到觀點表述規范、準確、科學、簡潔,提高試題得分率。
授之以漁而不授之以魚需要學以致用 作為學科課程,“道德與法治”課著重解決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馬克思曾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審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夠完成,它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學生自己反復練習。在課堂中、試卷講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審題方法進行解題,不斷地在運用中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授人以漁,終生之用。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教會學生授之以漁的培養方法,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如此學生才有吃不完的“魚”。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文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