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樹人”、追求有品質的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落實“立德樹人”,首先應當尊重人的差異,提供適合的教育。基于此,北京實驗學校致力于建構重基礎、多元化、有層次、有特色、動態性、開放式的課程體系,逐漸積淀魅力教育課程文化。
解讀魅力教育的課程理念
學校課程建設既需要系統思考、整體設計,也需要腳踏實地、有序推進,走出一條實實在在的課程改革之路。北京實驗學校踐行的魅力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尊重生命發展規律為出發點,以激發動力、喚醒自覺為著力點,以生命成長、個性發展為總目標,構建并實施富有魅力的學校課程,以魅力課程感召人、培育人,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選擇的良機和發展的“沃土”。實施魅力教育,就是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適合的教育,通過魅力課程、魅力課堂踐行魅力教育,啟迪每一個孩子全面、自主、個性化、可持續地發展。
研制魅力課程的培養目標
學校組織干部教師研究確定:學校首先要培養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能夠理解并傳承國學經典、歷史文化、中華美德、民族精神;也要培養有校本精神的北實人,健康明禮、樂學創新、擔當超越;還要培養有個性特長的現代公民,應當有國際視野并掌握現代技術,具備善于學習、實踐探究、思辨創新的能力與品質。最終,學校課程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北實精神、個性特長”的現代公民。
建構整合多元的課程結構
依據課程培養目標,學校研究修訂了《學校課程規劃》,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原有的校本課程再度整合,形成了學校“三修習+兩活動”的課程基本框架。
其中,三類修習課程分別是基礎必修課程、拓展選修課程和特長專修課程。一是基礎必修課程,指全體學生修習、全面奠基的課程,主要包括國家必修課和校本必修課,校本必修課程主要有初高中銜接課程、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課程等。二是拓展選修課程指全體學生選課修習、拓寬視野的課程,包括國家選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設置分學科或綜合性的拓展性課程,供學生全員自主選擇。三是特長專修課程,部分學生修習,包括學科專長課程和專題研究課程,滿足部分學生專業發展需求。
兩類活動課程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學生社團活動課程。一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有序推進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實踐活動。二是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學校現有書法、民間藝術等幾十個社團,活動豐富多彩。
實施分類指導的推進策略
在推進各類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科學設置各年級各類課程的具體方案,同時不斷探索校本化、集約化的課程服務、管理和評價策略。第一,做好課程實施規劃。從學校到年級組、學科組,再到教師,層級推進,持續完善《學校課程規劃》《學年課程設置方案》《學科課程實施方案》和《學科教學設計》。引導教師研究學科課程的屬性與特點、學科素養與培養目標、學科重要思想觀點與思維方式等。同時倡導教師研究跨學科的大概念、分科課程的有效整合等問題。促進教師系統開展課程教學、模塊教學、單元教學以及課時教學的研究,積極推進魅力課堂研究。讓課堂更加富有吸引力,能促進思維、合作交流、教學相融、激勵生命成長。第二,做好選課指導。在全面調研、充分論證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課程說明和選課指南,并建立選課流程,指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方案。第三,加強學生發展指導。配備學生發展指導專職教師,組建以專職教師為核心、班主任和兼職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參與的指導隊伍,探索基于學生差異的導師制個性化指導策略。科學制定發展指導內容,加強學生思想、心理、學業、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興趣特長、潛能傾向與社會需要的關系,理性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
建立校本研修體系和服務管理機制
建立教師培訓機制,圍繞師德教育、專業研修等展開培訓內容,根據教師實際情況分類分層培訓,定期進行實踐交流、系統開展課題研究等,切實加強每一名教師走班教學、分層培養的能力,以及對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培養的能力,從而實現教師角色的轉型:從學科教學真正走向學科教育。
推動學校課程改革,應當建立相應的服務管理保障機制。例如成立課程科研中心,科學調研學生的發展需求、統籌學校課程規劃、指導課程有效實施等。又如成立學生發展中心,系統研究生涯規劃與生命教育、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等。
積淀魅力課程的文化品質
課程的文化品質源于師生的智慧創造。學校不斷調研和評價已實施的課程,提醒教師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組織教師在專題研討、多向交流等方面下功夫,促進課程質量的持續提升,不斷出現學生喜愛、效果優良的精品課程。藝術、體育、科技等課程,適度增加選修和專修模塊的設置與實施,凸顯特色,保證每一名學生都有一項體育、藝術、科技特長。
在推進魅力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廣大教師不斷轉變課程理念和行為方式,共同營造魅力教育的課程和課堂文化,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引領學生全面、自主、個性、多元成長,從而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 北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