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低年級是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沒學過字母、音標,無法按發音規律記憶和鞏固單詞,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在聽課調研和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單詞認讀能力普遍較弱,尤其是在詞匯和句型的學習中沒有做到音、形、義的結合,這種情況給后續的教學工作埋下了隱患。其中,活動的安排偏離認讀目標這一問題非常突出。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為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服務。如果活動偏離教學目標,即使形式再活潑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對于小學生而言,采用恰當的學習策略學習詞匯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英語初學者而言,詞匯的理解、練習和運用這三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當注意單詞的呈現方式、練習方法和運用能力的培養。經過總結反思和實踐,我認為以下三種方式是在詞匯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方式,即包括肢體語言的運用、歌曲童謠的輔助和趣味游戲的鞏固提高。
肢體語言輔助理解
在課堂上運用肢體語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教學的效率。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示范,邊讀邊展示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句子或歌曲童謠的內容。尤其在記憶單詞時,肢體語言具有很高的實用性。針對小學生好奇、好玩和好動等特征,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形象化的肢體動作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例如,在學習動作詞匯時,可以利用形象的肢體語言來解釋walk、run、swim、jump等詞。在學習動物單詞時,可以利用動物的動作或形體特征來解釋。在講bird時,可以上下揮舞雙臂做鳥兒飛翔的狀態,讓學生去理解bird的含義;我在講elephant時,握住雙手左右晃動,學生能很快理解elephant的詞義,并且能在有節奏的情況下,記住elephant的發音。在學習book這種靜態的名詞時,我捧起雙手做讀書狀,并做出翻頁的動作,學生就能理解book的詞義。在學習boy,girl時,我會直接邀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立,并反復指著兩個人說這兩個詞讓學生做比較。在學習dress、hat等服裝名詞時,我會做出拉裙擺狀表示dress,舉起雙手輕拍頭部表示hat。這些形象的動作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鮮明、準確的認知印象,加強了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
歌曲童謠加深記憶
音樂是一把萬能鑰匙,是人類第二語言。唱歌是人的聲音與語言相結合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歌曲是對語言的應用,它能激發人們的情感,活躍人的思維。隨著小學英語教學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教師發現:歌曲童謠對兒童,甚至成年人的外語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輔助作用,歌曲童謠在教學中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具有十分獨特的內涵和魅力。在詞匯和句子的教學中,我經常使用不要同的曲調創編成有趣的歌曲幫助學生記憶單詞。
小學英語教學中不能忽視英文歌謠和歌曲的教學,這種教學英語的方法既可以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們很快記住他們所學習的東西,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通過聽歌、唱歌到編歌,學生不但能熟練地運用詞匯,而且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培養。
趣味游戲鞏固提高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游戲中運用知識是英語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設計一些游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更進一步開發英語課程資源,每堂英語課都應生動活潑、妙趣橫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時,設計大量有趣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配合老師一起進行拓展練習。
在課上,我經常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學生非常喜歡“Kiss or Hug”這個游戲。在學習動物時,可以請一組同學上來,每個人扮演一種不同的動物,并把單詞貼在胸前。學生等待指令,得到指令后根據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例如指令是,“Apple hug banana!”那么胸前掛著apple的同學就要找到胸前掛著banana的同學,并抱住這名同學說,“This is a banana.I like banana!”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認讀單詞的能力,還能訓練孩子運用單詞表達句子的能力,讓孩子在游戲的情境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另外,首字母的作用也應該得到發揮。我在練習介紹家庭成員時,會把can和like后面加的詞用相同首字母單詞呈現。例如,練習father、mother等詞的運用時,就可以編成Father can run fast.Father likes rice.Rice for my father.Mother can dance.Mother likes dress.A dress for my mother。在說出整個句子后,可以進行填詞游戲,給出首字母讓孩子匹配完整的單詞。這樣不僅讓學生反復利用father、mother這兩個詞,還能同時復習字母r、d開頭的單詞。
詞匯教學是一門學問,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熟練運用單詞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潛心鉆研的重要課題,我們要不斷學習、總結和反思,了解和掌握詞匯記憶的規律,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記憶策略,以增強記憶的效果,幫助學生突破詞匯學習的難關!
(作者單位: 北京市順義區建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