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改革轟轟烈烈,聽、說、讀、寫的各項技能中,寫作仍是學生比較畏難的知識點。教師對學生作文訓練的引導和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因此,筆者以新課程理論為理論指導,以小學低段學生為主體,凸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體現學科教學的人文性,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寫作教學進行了有益嘗試。
善于觀察,培養興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多彩的生活為寫話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材料。因此,語文寫作教學要對準生活,讓學生自覺投入到生活中去,在多彩的生活中不斷增強表達的欲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開辟廣闊的學習天地,創設體驗的實踐載體和平臺。如可在寫作前,組織學生開展相關趣味小游戲,讓學生通過全景式的觀察與體驗進行體會和感悟,挖掘最熟悉、最能打動心靈的東西。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學會觀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細致深入地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如,寫一棵樹,陪著學生一起漫步校園,看看柳樹的婀娜、體會桃樹的芬芳、觀察銀杏的茁壯,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嗅覺去體味,去感受。
積累素材,細品多讀
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要善于積累素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不僅要善于把生動、優美的詞語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錄下來,還要勤于寫讀書心得等,從而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石,它能夠讓學生掌握前人的認知成果,豐富學生詞匯積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能陶冶學生情操。呂淑相先生說:“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學生恐怕都得力于課外閱讀?!遍喿x會增強學生語感,豐富自身的語言,才能從多方面吸收營養,更好地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
利用網絡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互聯網強大的信息量,讓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引導學生在網上閱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時,通過“復制”“粘貼”到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中,并及時進行歸納、概括、分析、總結和運用。同時,可以利用網絡與同學進行溝通信息,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去偽存真,激發寫作熱情,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堅持寫日記,積累好素材 日記是一種積累素材的過程,是人們記錄每天學習、生活、工作和思想的一種寫作形式。寫好日記,對開闊學生的思路,積累大量詞匯、語言素材,夯實學生的寫作功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號召學生每天書寫一篇觀察日記,從觀察日記入手,注意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做到見中有感,聞中有思,逐步養成勤觀察、多思考、多練筆的好習慣,并把觀察到的信息進行積累儲存,成為自己的寫作素材。
通過語文教學,積累寫作素材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讓學生孩子積累中感知語文的魅力,為日后的習作奠定基礎。
知識整合,學會“溝通”
新課標強調注重綜合性學習,為此筆者在寫作訓練教學中也嘗試運用綜合性學習,這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溝通”上。一是作文訓練與各科教學“溝通”。如自然課中的小論文寫作、音樂課中的歌曲欣賞、勞技課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讓學生訴諸筆端。二是課堂作文訓練與課外、校外、社會生活“溝通”。為學生提供“熱點話題”論壇,促使學生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發現,讓學生有事可寫,有感而發。三是課內與課外閱讀溝通。教師要開展與閱讀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作品,觸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與情感。四是師生心弦溝通。教師要營造和諧的寫作心理場,不以權威者自居,不以學生的評判者自居,盡可能啟發學生自由討論,促進自我感悟和發散思維。
梳理結構,多評多改
培養學生的自改有助于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條理性和規律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始階段,注重教師的教和扶,所謂“教”,即針對每個學生的寫作實際,指出其文章的不足。對于水平較差的學生,先從遣詞造句、標點符號改起,繼而發展到布局謀篇是否恰當、合理。所謂“扶”,即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找出文章的不足。在學生具備一定的批改能力后,試著讓他們自批自改一些簡單的文章。學生對這種方法極其感興趣,對自己的每一篇文章的優缺點,也很清楚,同時明確了下一步的目標,他們的寫作欲愈來愈強。
構建創新能力訓練體系
前期,可以進行觀察、閱讀、仿寫等的訓練,還應該為低年級孩子的寫作創設各種實踐訓練的機會。如,舉辦征文比賽,將征文比賽的結果公布,并發獎品,同時擇優在班上展覽;舉行演講比賽,在班內或全校開展演講活動,鍛煉學生的說的能力;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前2分鐘活動,通過成語接龍、繞口令、猜謎語、即興演講等方式,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
總之,寫作這種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行為,必須由我們用思想、用靈魂、用眼光、用情感去延續、去充實、去發展。多看、多聽、多思、多想才能有收獲,讓寫作從我們和我們學生的手中傳承下去,并更具生命力。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