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現狀的分析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幼兒數學概念和知識的學習掌握主要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形式來完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幼兒只是被動的接納者,基本上存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活動中,雖然也有一些小組操作活動,但這些都是教師預先設計的一個個教學環節,操作步驟和內容基本上都是固定不變,教學形式單一,基本根據一個流程模式指教“集體講解--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個別指導-集體講評”中完成,因此無法突顯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其次,在有些幼兒園教學中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很多幼兒園只重視幼兒數學學習的結果,會做多少的加減、學會認識多少錢等,不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給幼兒更多的是機械的練習,所以,幼兒學習中往往題目會做但是不理解其真正的意思。長此以往,枯燥的學習會造成幼兒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
數學教育從教材到生活的轉變 生活中數學的運用與我們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讓幼兒充分感知數學的有趣和與我們的關系,才能引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來。例如:去超市購物、去水果店買水果,蘋果6元一斤,菠蘿4元一斤……這些生活鏡頭,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其實,并不需要刻意挖掘,只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生活中適時、適當的引導,幼兒就會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數學模式化到生活化、游戲化的轉變 幼兒期正處于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的萌芽期,豐富多彩的數學生活、經驗的感知更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傳統固有的數學教育模式無疑會阻礙幼兒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突破以教師為主導、以填鴨灌溉式的數學學習模式,嘗試探索更適合幼兒思維發展的、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依據這一理念,我們必須把數學教育和生活、游戲相結合,讓幼兒在生活中去感知數學尋找數學,在游戲中去了解數學、運用數學,并且了解數學的作用和趣味性;在生活中體驗數學,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時在運用數學的過程中嘗試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自信心,感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數學領域目標單一性到全面性的轉變 在日常活動的數學教學中所設計的領域比較單一,在教學大綱中一般只提出有關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而往往忽略了數學問題情境的設置以及和其他領域的整合性。這樣就會導致教學活動目標單一,幼兒在活動中感覺枯燥,不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在角色游戲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發展幼兒多種能力為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數學教育在角色游戲中的探索與實施
角色游戲“巴拉超市”的設計 大班幼兒雖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對于數學的學習還需要依賴于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獲得數學的知識經驗。正如陶行知所說的“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讓幼兒產生學習的欲望、在生活中學習、游戲,通過種鮮活的情景可激發幼兒去探索的欲望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本文中嘗試把幼兒數學概念和能力的習得通過非正規化數學教育活動融合到角色游戲中來實現。
幼兒園角色游戲——“巴拉超市”以游戲為依托發展而來的。即:幼兒將家中閑置的玩具、文具、圖書等物品,經過教師引導幼兒收集、歸類、標價后進行擺入超市。在獲得游戲樂趣的同時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應用能力。以“巴拉超市”這一活動為載體來建構幼兒的數學概念,發展幼兒的數學應用能力。
在“巴拉超市”游戲過程中,我們以分類、標價、買賣為重點,通過超市環境的創設,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在整理分類、購物、購物后分享三個環節中引導幼兒去游戲體驗,鍛煉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同時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體會到了學習數學原來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體驗游戲的成功感。
角色游戲“巴拉超市”的實施策略 一是整理分類:在貨品中挖掘數學元素,建構數學知識經驗。步驟一:整理商品(在“巴拉超市”開張前,幼兒收集家中各種閑置物品,并根據物品的不同特征進行整理和分類,然后分組合作進行清點、歸類)。通過整理商品,感知物的數量,學習物的分類和群數,幼兒既獲得了有序整理、擺放物品的生活經驗,又在擺放的過程中感知數量,學習多種方式數數。步驟二:標簽定價。這一環節鼓勵幼兒自主定價,在制作定價標簽的過程中,嘗試按貨進行估算。估算屬于數感范疇,而數感的形成和提高,可以支持運算向靈活性、簡潔性與多樣性發展。估算的過程也是一個根據已有線索分析、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過程,它包括多個方面,有對量的估算還有對數的估算等等。步驟三:零錢兌換(為了保證超市收銀的順利進行,收銀員在游戲之初需要去“銀行”去兌換零錢,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兌換各種5元、2元、1元的零錢。這時候教師一般作為銀行工作人員,以便核對幼兒運算的準確性)。在游戲中,幼兒通過零錢的兌換過程中鞏固數的分解和組成。
二是營業購物:在購物時運用數學知識,直接體驗數學的計算。首先,貨品上架——學習按規則擺放(“巴拉超市”開張后,貨物整理員都會按照商品的大小、顏色、形狀以及新舊程度等擺放整齊,一次次的游戲之后,幼兒逐漸發現商品的擺放順序也能給“超市”帶來收益,所以他們學會將最主要的,自認為最受歡迎的商品擺在貨攤最顯眼的地方,賣出商品后又及時調整物品的擺放)。大班幼兒對簡單的排序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對于多維度的排序還在探索階段,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將這些零碎的經驗加以統合整理,對物體按規律排序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形成初步的邏輯思維。其次,購物交易——運用10以內數的組成和加減。“巴拉超市”中伴隨著購物的節奏,幼兒拿著印有不同面值的“玩具貨幣”進行購買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動作水平、表象水平、概念水平三個階段的加減運算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比如一名幼兒在銀行里取了10元錢用于購物,在實踐中要面臨的運算問題有:手中錢數與商品之間的差價;若商品的價錢高于自己手中錢數,需要再添多少錢;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能夠計算出工作人員結算出剩余款是否正確。當然,在“買東西”實踐活動中,不僅蘊含加減運算,還有其它數學知識。再次,稱重測量——初步體驗長短和輕重。伴隨著“巴拉超市”發展,幼兒直接簡單購物游戲已經不能滿足幼兒需要,有些幼兒從家中帶來圍巾,毛巾、手機等,通過長短比較和天平秤貨物的重量,將商品以一定的標準售出。
三是購物后分享:在總結時鞏固延伸數學應用能力。首先,整理統計,結算盈余,剩余貨物分類整理。“巴拉超市”營業結束后,根據教師設置一個整理環節。收銀員開始清點自己的收益,按照貨幣面值的不同整理好并算出自己總共的收入,同時要將這些錢存入銀行。貨架整理員理清剩下的貨品,并再次分類整理。其次,總結交流,經驗提升。活動的最后環節請幼兒分享經驗,教師引導幼兒說說“怎么樣能夠讓超市人氣更旺”這個問題時,有的小朋友說可以打折,可以降價,還可以買一送一等等包含了更復雜的數學知識的方法。再次,游戲中、游戲后個別化評價,促進幼兒積極發展。《綱要》指出:“數學的評價應體現目標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樣化,實行個別化的、關注幼兒內在變化和情感、體驗的評價。”為此,在進行個別、小組與集體的評價中,我們努力讓幼兒感到老師對每一位幼兒探索和發現的關注、支持和激勵,對他們每一個觀點和想法的接納和重視。即采取積極的強化,以鼓勵、肯定、正面引導等言行接納和鼓勵幼兒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方式、多種發展水平。
數學教育在角色游戲中的實施成效
幼兒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各種數字的換算,更重要的是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等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提高幼兒對數學的認識以及對數學的學習態度等方面認識。“巴拉超市”游戲開展不僅在買賣中促進幼兒數學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的發展,同時激發了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發展幼兒對生活中的數學應用能力,讓幼兒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滿足感獲得自信。
激發幼兒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探究欲望 好奇是幼兒學習的源泉,模仿體驗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向往,是通向學習的發展之路,“巴拉超市”恰恰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小社會場景、讓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游戲中觀察、分析、模仿、探究,在游戲實踐中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在“購物”的過程中學到了數學知識,發展了數學應用能力,正可謂“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的發展 思維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核心之一,思維的產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大質變。在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有許多數學內容的學習都可以通過買賣活動來實施運用,而此類活動能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幼兒根據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多種維度的分類排序活動;計算商品的總價、找零錢等等,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觀察、思考,加快思維的反應速度,從而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大班幼兒的分析與綜合,主要是在實際活動中利用表象思維進行分析與綜合。比如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對商品的價值作出估算,從而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這一行為的形成可以反映他對事物的分析理解、綜合能力的體現。
引導幼兒將數學經驗遷移至生活中運用 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的實踐、操作、體驗發展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鞏固數學的應用能力,部分能力較強的幼兒利用類推和遷移的方法還能進行幾十以內加減;同時,游戲活動的開展也使幼兒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處處有數學”,讓幼兒深刻體會到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既培養了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又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興趣。
總之,“巴拉超市”不僅讓幼兒享受到了“購物”的快樂,同時增強了幼兒的交往溝通能力,豐富了社會經驗,更讓幼兒在購物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減運算、排序測量等等相關數學知識。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這樣數學教育游戲情景化的設計,既貼近幼兒生活,又符合幼兒身心和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浦沿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