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小學語文群讀類學探究”的課題研究,以全體學生和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進行了研究。結合群文閱讀這一先進教學理念,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群讀類學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問題的提出
課題背景 群讀就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圍繞某一個特點的語文教學目的,把多個文本以特定的方式進行組合,讓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并在閱讀實踐中提升閱讀力、思考力等語文綜合能力。群讀還是師生圍繞議題進行群體閱讀和集體建構的過程。類學就是讓學生在群讀中學習語文知識,探尋語文規律,習得語文學習方法,內化成學生語文素養。自主課程充分展現教師的教學個性,教師從立德樹人的高度進行自主課程的研究開發實踐適合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整體提升的課程。
目的意義 一是群讀類學是語文學習的指明燈。在書籍的帶領下,孩子們在群讀類學課堂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二是群讀類學通過廣泛閱讀陶冶學生身心。閱讀能夠蕩滌浮躁的塵埃污穢,使孩子們開闊眼界,擁有踏實舍棄浮躁。
研究的價值及評價 一是理論價值。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由此可見,群讀類學對學生的氣質、品位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二是實踐價值:對提升自身修養有極大的幫助。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群讀類學是最近兩年在國內悄然興起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最早是2007年,臺灣地區的陳易志老師上了一節“群讀類學”課,他讓學生讀了6篇文章——《石頭湯》《雷公糕》《南瓜湯》《敵人派》《肉丸子湯》《兔子蛋糕》(繪本),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進行交錯的分析。聽了這樣一堂閱讀課,老師們有很大爭議,有的老師認為,這樣的課如果放到我們的公開課評審系統中,估計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但是有的老師認為,這的確是一節閱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學習閱讀的閱讀課。而且很多老師直覺到它的巨大價值。于是,群讀類學教學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臺灣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吳敏老師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透過閱讀教科書來學習,然而,為了拓展知識、學習者必須超越教科書的內容,進行課外閱讀;而課外閱讀要能發揮最大功效,學生必須整合眾多文本里的細小信息,建構出較直觀的圖像。進行學科領域的課外閱讀時,學生連結他們從教科書里學到的東西跟補充讀物里的“新”信息。在連結的過程中,他們在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并運用此意義來支持、輔助其他的學習歷程;學生建構的意義成為進行新學習的一項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澄清先前學科知識里的錯誤概念,或發展有關社會議題的批判思考,發展閱讀策略本身。因此,進行文本之間的連結是從閱讀中學習的關鍵能力。”
研究過程
研究目標與內容 首先是指導學生選擇好閱讀內容。其次加強閱讀方法指導。為了更好地落實課外閱讀,還應加強檢查督促。一是通過閱讀式預習,實現有用信息的準確提煉。二是對課外閱讀收獲積極交流,存精神與語言協同發展目標的實現。三是抓準課文各項拓展點,在資源整合中促進有效閱讀的實現。四是構建教學模式,實施閱讀計劃。五是推薦合適書籍,培養閱讀興趣。六是把握學段特點,找準閱讀方法。七是搭建展示舞臺,提升閱讀能力。
研究對象與方法 該課題以全校學生和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研究活動與過程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群讀類學教育理念,討論、確定課題研究方案,聘請有關專家擔任課題顧問,進行專家論證。撰寫課題開題報告,成立課題小組,培訓教師,明確研究方向和任務。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16年1月——2017年10月)。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制定群讀類學研究的規劃,確定目標、內容、發展思路。分塊實施,并根據需要不斷完善、調整思路,形成五行文化特色群讀類學課堂。撰寫中期報告,迎接中期檢查。及時總結階段成果,出版研究成果集。
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17年10月——2018年3月)。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評估驗收,逐步推廣。
成果及成果分析
理論成果 一是群讀類學課堂模式的形成。群讀類學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講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釋、書后的參考資料等,都值得我們足夠重視,通過單元分類“按圖索驥”進行擴展閱讀;將學生自己關注、喜愛的作家、作者,他們在知識結構、內在氣質、個性特征等方面相歸類,可就此拓展、延伸開來,由此來構建群讀類學的課堂模式。二是群讀類學推進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有了很大轉變: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由重視識字教學轉向理解教學、由精熟學習轉向策略學習、由單文教學轉向群讀類學、由講授教學轉向合作學習。
實踐成果 我們在研究階段開展本項課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在前期的研究基礎上,我們教師通過自己編寫群讀類學的教材的方式來實施研究,相信通過長期的“群文閱讀”教育實踐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力這一創新的嘗試會激發閱讀教育研究的靈感,引起更多有價值的思考,探索出閱讀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