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我首先精心準備每一節課,“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盡量使教學活動更加完善。如何提高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主體參與及其策略的研究已進行了近一年的研究,這期間的收獲頗多,下面我就將其總結如下。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強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著的認識的主體。一個教師無論學識如何廣博,都必須始終站在學生這個主體位置上,而不是站在演員這個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學生要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培養不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節失敗的課。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換角色,要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學習的主人。其二要充分相信學生,全方位放權,讓學生明確目標后自己去讀書、去提出問題、去解決問題,進而總結知識規律等。三要豐富教學形式,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自主式:以問題引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輔之以教師精講導學,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思考精神和自學能力。討論式: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學生定向閱讀教材,隨后分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增強了參與意識和成就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辯論式:教師提前布置辯論題目,確定正反兩方,學生預習新知,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辯論,最后由老師點評小結。
第一學期我在注重教學環節、實驗活動設計的前提下,努力利用有限的實驗工具和材料,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經過幾次研究課的展示和科研組其他教師的指導,我發現要想更好地完成預期的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教學中恰當地引導和管理。此后便將重心放到了教學引導和管理上,努力利用簡潔而準確的引導語指導學生活動。將時間和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減少低效無效環節。一堂課分哪幾個大的步驟,每個步驟又分哪幾個環節,哪些環節比較重要,哪些環節屬低效無效環節,一定做到心中有數,靈活增刪,精心設計。盡管每位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有所不同,但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必須突出知識重點和中心環節,解決重點的措施,必須省時、有力、有效。二、必須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或討論題。三、必須精心設計課堂訓練題,訓練題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難易適中、符合新課標理念,以及必須保證學生的訓練時間,做到重點問題堂堂清。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指導下得以充分發揮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每位教師除了對教法的研究外,更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啟示:教師必須具體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包括識記、理解、運用的具體方法以及在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具體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針對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第一步,猜測假設,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儲備或生活經驗在問題研究前進行預測。第二步,多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設計方案。第三步,準備實驗材料、進一步完善實驗或研究方案設計。第四步,學生進行實驗,觀察、記錄。最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再與之前的預測進行分析對比。
科學課的教學除了立足于課堂,還要注重培養孩子們對身邊事物探究的興趣。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由此我還倡導學生們多讀課外書,探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講解、說明。這一學期一共開展了十三次學生展示課,全部由學生自己選題、搜集資料、研究以及展示。恐龍、衛星、戰斗型直升飛機、航空母艦、筆芯與鉆石等等,都是學生自選講解的題目,學生們從中充分體驗了研究、講解的樂趣,其他學生也獲得了更多的科學知識。此外,在科學課堂中,教師要注意獎科學知識講授得生動活潑、方法多樣、有情有趣,給課堂教學創造愉悅的氛圍和情境。
舊的課堂教學,由于教師講得過多、過細,擠掉了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是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我從教學實際出發,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
總之,扎實落實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讓老師精講多練的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同時教師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勤反饋和強矯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更好地踐行新課標理念,優化教學策略,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