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何為“閱讀”?簡而言之,閱讀就是和作者、文本、角色、情境等的對話,是心靈的溝通。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梢?,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學會閱讀,那就會終身受益。那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閱讀呢?
品析文本,學會方法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有過比較精辟的論斷。他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潛在訓練點,也就是閱讀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和引導,讓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方法,為寫作作鋪墊。
品析語言 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小學語文新課標中也指出:學生要學會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在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文本,分析文本,品味語言的魅力。
在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能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感悟寫法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學生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時,采用“對比閱讀”“練習寫”的方式讓學生從嚴監生的動作神態中體會嚴監生是怎么想的,既起到了品味句子的作用,達到了聯想和“寫”的訓練,又使學生明白人物描寫的方法。把描寫嚴監生三次搖頭的句子打在屏幕上,再出示另外一篇“例文”,請同學們仔細地去讀一讀,比一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最后在老師的引領下加上動作讀一讀,孩子們得出了一個結論:作者用動作、神態描寫把愛財如命的嚴監生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導學生明白動作、神態描寫的妙處,并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可謂一舉多得。突破難點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同時又潤物無聲地向學生滲透了寫作的方法。
名篇為輔,拓展視野
讀什么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每冊教材,只有極少的二三十篇課文,對于孩子的閱讀量、知識面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
但古今中外值得閱讀的書籍太多了,讀什么呢?我們首先讀名著。開展名著閱讀,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引導孩子走近大師,和思想與文學的巨人進行精神對話與交流。而魯迅早就提醒我們,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吞下”的閱讀——這頗類似于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因而,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各年段課文內容,精選經典名著:
一是教材課文的延伸。課文中往往會有一些名篇的節選,學完課本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原著,讓學生對人物有更全面的認識。二是作家作品的推薦。結合四年級課本中豐子愷的《白鵝》,推薦《小學生豐子愷讀本》,結合六年級課本的《最后一頭戰象》,推薦沈石溪的《狼王夢》《第七條獵狗》等。三是單元主題的拓展。結合六年級上冊第五組單元“走進魯迅”這一主題,推薦《彷徨》。
怎樣讀 不可否認,經典名著的閱讀是有一定難度的,一些孩子往往會對大師、名家的作品望而生畏,這就要求教師的有效引導:
一是方法引路。充分利用好每周2節閱讀課。學期初,備課組老師就商討制訂閱讀課的內和方法,一般情況下,要確保每周有1節閱讀課是給學生自由閱讀,1節作為閱讀指導課。二是習慣養成。我鼓勵學生學會利用碎片的時間進行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提高文學素養。三是形式多元。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愛看書,多讀書,我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讀書尋寶活動”“好書推薦活動”“親子閱讀活動”。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到學校設施先進的圖書館上閱讀課,站在海量的書架前挑書,在靜謐的、濃濃書香的氛圍中靜心閱讀,吸取知識,學生都沉浸在閱讀中。四是評價獎勵。為鼓勵和表揚在閱讀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我們會開展“閱讀之星”“書香家庭”等的評比。
閱讀是人生的一種修煉,與成長、成功相伴。希望我們都做學生閱讀的擺渡人,讓學生在書籍中悅讀、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