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體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如何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與能力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21世紀所需的開拓型人才,這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拋開舊時、創造新的。體育教學應從“新”字上下功夫,應該在培養學生興趣、習慣上做文章。有了興趣,有了習慣,隨著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就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營造民主學習的氛圍是前提
孔子曾說過:“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教學十分重要,因為教學本身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一種互感互動的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智慧和情感的交流過程。如果在體育教學中不講民主,就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要想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前提就是要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擺正教與學、師與生的位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練習的興趣和習慣。同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的練習和要求,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幫助,允許學生找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樹立成功意識是關鍵
奧托曾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只不過它埋藏在人的較為深層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勞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他。”人或多或少,都有創造能力,但往往缺乏創新精神,精神原于動機,培養創新精神,必須激發學生創新動機樹立成功意識。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即使是體育困難生,在他們內心深處也希望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減少學生的失敗感,使學生獲得成功,可將學生按運動能力或性別分組,讓學生選擇有把握的難度、高度等使學生既可領會或掌握動作要領,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條件下都獲得成功。體會成功樂趣,推動他們去思考去創新。
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保障
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核心,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美國學者羅杰斯認為:“當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向,參與發現自己的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從事意義學習。實踐表明這類參與學習比消極學習有效的多。”比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可遵循徒手操的編排原則,有意識的描述一些簡單的勞動或體育鍛煉的情景。由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模仿出相應的動作。到了中年級,只告訴學生活動的關節或活動肌群的名稱,由學生自己創編部位操。教師不限制動作的形式,而只注重到位、節奏的指導。到了高年級,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創編徒手操的方法技能,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使用一些器械,做一些生動、活潑的器械操,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從實際出發,從教材出發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學生的實際、教材相結合。創新的方法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修改,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地得到提高。
在求變中創新 體育教材中的技術動作,是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它有著一定的科學性、實用性,但不是唯一的、絕對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不斷的引導學生創造新的技術動作。如:在六年級的“斜向助跑直角騰越”的教學中,由于技術動作較難掌握,在講解完構成直角的部位后,看誰能用自己的方法跳過跳箱,學生有的單手支撐,有的雙手支撐,這樣技術動作就不是唯一的了。但目的是一樣的,最后,通過統一練習教材上的規定動作,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學會了技術動作,學習氣氛非常濃厚,他們充分享受了求變創新帶來的樂趣。
在質疑中創新 鼓勵學生質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是對學生參與能力的尊重,是鼓勵學生對教學活動更深入、更高層次的參與。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就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表示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體育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讓他們學會質疑,善于質疑。在質疑中創新。
在遷移中創新 學生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能對新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遷移。遷移可能是積極的,也許是消極的。我們一般說的遷移,往往是正遷移,起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小學體育教學螺旋上升的特點,以知識的內在聯系為依據進行遷移,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掌握新知。如:學生在掌握了單搖跳繩的技術動作后。教師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跳出更多的花樣嗎?學生們開始研究討論,并很快地利用遷移的規律,通過自主練習,掌握單搖編花、一帶一的動作要領,一部分同學甚至學會雙搖跳。使同學們不僅通過遷移掌握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在遷移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并且使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掌握現在和將來乃至終身體育需要的健體知識,健體技術和技能以及必要的體育文化素養時,應努力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走創新學習之路。
(作者單位: 北京市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