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21條改進意見》指出:初中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意見還指出:積極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發揚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各種傳統節日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傳統節日文化與語文教學具有契合性。傳統節日是與語文課程相契合的教學資源,我們有必要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學生熱愛母語、熱愛傳統文化的平臺。對此,我開展了“在傳統節日中學習語文”的專題教學活動。
第一階段:動員
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有關問題。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組織學生進行提問并談想法。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步驟。
在交流討論中,學生們對于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大部分學生都不能準確說出,更不能說出節日相關的內容了。但是從學生們求知的眼神中,更加堅定了我開展本次專題教學活動的信心。
第二階段:準備
為了將此項活動進行有條不紊地開展,我們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讓學生查閱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么傳統的習慣?了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隨機采訪身邊的親朋好友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么?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地民風民俗,并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么好建議?
為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此項活動,我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小組內自己推舉組長,各組成員分工協作,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安排搜集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比如,節日的來歷、有關傳說、相關習俗、詩詞文化等。將搜集到的有關內容,運用信息技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做成圖文并茂的課件,以備課堂交流展示。
第三階段:實施
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臺通過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
組織學生與家人一起過各種傳統節日 語文與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文的存在。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時,有很多被時代、社會、學校所忽視和遺忘的東西,這恰恰是我們要抓住的契機。如“清明節”時讓家長帶著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區走一走,了解清明節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端午節”時讓孩子們包粽子、觀賞賽龍舟、和家人一起掛菖蒲、蒿草、艾葉,給長輩斟上一杯雄黃酒;“元宵節”讓學生互相制作燈謎。在活動中既能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濃郁的節日氛圍,又能讓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增進他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圍繞傳統節日,立足課堂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古代文人墨客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吟誦傳統節日的名篇佳作,一直為后人稱道。對此,我讓學生圍繞相關傳統節日進行搜集整理,選取自己喜歡的詩詞,舉辦“傳統節日詩詞朗誦會”。
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其美麗的傳說。從這些傳說中,我們知道了節日的由來,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看到他們的精神魅力。對此,學生根據自己整理的材料進行匯報展示,以“傳統節日故事會”的方式,講述那一個又一個的傳說。
中國傳統節日,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一直延續下來。在每個傳統節日中,各地區都會有不同的節日活動,形成了特有的節日習俗。為了讓學生們更深切地了解到節日習俗,對此,我們舉辦“傳統節日習俗展示會”。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己制作道具;也可以找有關傳統節日習俗的圖片,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還可以準備實物。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必定會增強他們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 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節日講座,內容包括傳統節日詩詞曲賦鑒賞,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將情感熏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傳統節日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總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的情趣、豐厚的底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