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瑣碎而繁雜的工作需要教師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卻經常會有家長因為一些小事產生負面情緒并向教師宣泄,出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家長工作問題。經過幾年工作經驗的積累,針對這一問題,我總結出了自己的方法去解決,甚至避免。
勤溝通拉近距離,樹立教師形象
教師都希望家長能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多一些信任,其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溝通與交流。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了解具體哪位家長最需要及時進行溝通。
在剛接手本屆大班時,我利用早晚放學的時間,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情況,一部分家長對此十分感激,并態度積極與我進行分享。這類家長比較好接觸,遇到問題也比較好解決,時常進行一些活動分享就可以維持良好的關系。但還有一部分家長在教師進行反饋后回應并不多,存在兩種可能:一是認為只要不出現原則性問題就無妨,二是對教師的信任不足,不愿過多的進行交流。還有一類家長在老師分享情況的過程中,顯示出稍帶不滿的情緒,不易溝通,對教師的分享不在意,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對于這類家長需要教師多加關注,讓孩子成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很關注孩子,從而轉變態度。
教師要善于透過家長的行為和態度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使在與家長的溝通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于家長提出的意見和要求,也要根據幼兒園的規章制度進行合理適度的滿足,不要一味的承諾。
根據家長關注的內容進行交流
在大班,年輕的家長一般比較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交往情況,其次會關注孩子的生活護理。教師可以在溝通時,可以選擇一些孩子在班級中的交往情況、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應該注意的問題等等。
孩子的爺爺奶奶等長輩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穿衣,在與他們溝通時可以側重分享孩子在園的日常生活情況,使其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注度。再有,老人們平時在家與兒女傾訴的時間不多,在他們送孩子來幼兒園時,教師可以與其進行多一些的交流和溝通,更快拉近距離。
遇到有“前科”的家長,要給對方一種我們會正視遇到的問題并愿意解決問題的感覺,使其感受到教師的良好態度,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平時工作中多夸一夸孩子,讓家長感覺老師很看好他的孩子,并不會因為之前發生的一些問題而有變化,那么家長慢慢地也會重新對我們產生信任。
對于接觸過一段時間的家長,工作相對更容易開展,但也不能忽視,要時常發一些有關孩子小事例的微信消息,讓家長了解到老師對其孩子的認可與關注,不會讓家長產生被忽視的感覺,自然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工作。
利用家委會資源,以點帶面
幼兒園很多時候會優先給家委會成員一些選擇權,教師可以利用好這個機會,使家委會成員體會一些與他人不同的“福利待遇”,這一點會使這部分家長將這種福利轉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心底感覺到踏實。這樣,以后教師在布置任務后,家委會成員們就會很積極地在群里進行回應和反饋,起到帶頭作用,帶動整體家長形成一個正面的、積極的互動氛圍。
抓住展示自己的機會
家長也會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對老師進行評判。例如在家長會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所表達的內容是否在家長能夠聽懂的基礎上,判斷老師的專業水平;通過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是否有進步和發展,判斷教師是否有所作為。這是一個展示教師語言感染力和“邀功”的好時機。平時的溝通里,教師不方便總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一一列舉,但在家長會中,我們可以很自然的在介紹工作中將自己對孩子近期所做的事情進行“炫耀”。與此同時,家長們也能感受到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和變化。并通過這種方式讓家長了解到,教師的日常工作很繁忙,偶爾消息回晚了、偶爾忘記的事情,家長也可以理解。
記得在我第二年工作的時候,我的班長是一位家長工作做得非常好的老師,我在她身上學到了很多。我記得她在晚放學后經常會和家長聊會兒天兒,我還經常可以聽她說了些什么,她在與家長聊家常的時候總是笑嘻嘻的,但一說起孩子的學習情況、生活習慣,就會十分嚴肅認真,家長也會很認真地聽。我還記得她常和我說一句話:說話是一門藝術。她告訴我,她經常會看一些如何讓與人交流、溝通的書,才使得她的家長工作開展得越來越順利。
其實,在平時的家長工作過程中,我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做不到的地方。但我始終相信:態度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只要想做好家長工作,就會想到、做到很多有利于家長工作的方法,并付諸實踐!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新城嘉園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