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語言日趨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直接影響其思維的發展,所以,對幼兒語言的培養教育是發展其智力的基礎。然而脫離語言的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不存在的,語言教學也是其他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幼兒園的語言教學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幼兒語言的培養絕不僅僅是靠幾節語言課來完成,而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的運用來實現的,在這里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主導地位。
建立良好的語言示范環境
幼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從發音、用詞、運用詞組、到掌握語法規則,都是如此,我們成人的語言是幼兒直接學習模仿的對象,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的言語質量,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幼兒的發展水平,在創設支持性環境時應注意:
一是教師的示范語要正確、詞匯量要豐富。作為教師每天都用語言對幼兒生活中進行著指導與交流,避免語法上的錯誤。對與大班幼兒來講,詞匯量增加,他們已能辨別一些詞的含義,所以作為大班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活動中積累幼兒的詞匯。在生活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與幼兒交流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幼兒理解,將一句話掰開揉碎地說,重復又啰嗦,語言毫無色彩。然而對于即將入小學的大班幼兒來講,既要豐富幼兒詞匯,又要注意與小學教師的規范化語言接軌,使自身的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所以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幼兒一些詞的訓練。
二是指導用語要適合幼兒的水平。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與孩子對話要注意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根據維爾茨基的“最近發展區”觀念,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來調整自己的指導用語,不斷擴充幼兒所能理解的新詞。
增強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以往,教師注重幼兒背誦一些兒歌、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但如何運用并且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卻考慮不多。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一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的交流,訓練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教育幼兒對周圍事物經常保持主動、積極的情緒,使之求知欲旺盛,愛動腦筋思索,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事物間的聯系中,初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概括,發展了幼兒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
二是在語言活動中,運用多種形式訓練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其中包括:用美工作品促幼兒語言表達;以繪畫形式促幼兒語言表達;以卡片形式練習講述,促進幼兒語言表達。
引導幼兒進行深入閱讀
一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中的背景及人物動作,深入理解故事內容。因為只有對畫面細致的了解后,幼兒才能夠講出具體生動的內容。如看圖講述,幼兒講述的簡單、平淡。于是教師引導幼兒,經過教師啟發后幼兒講述的內容豐富了,運用的詞組也漸漸多了起來。正是因為幼兒對畫面背景及人物動作細致的觀察,所以能講述出具體生動的內容,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二是引導幼兒關注畫面人物的表情及人物對話,體驗人物的心理活動。幼兒在講述故事時往往只注意畫面中的表面內容,如畫面中都有什么?他們都在干什么?而忽視了角色的內心活動,角色的內心活動往往是故事情節發生的變化,產生矛盾的關鍵所在。教師引導幼兒將主題引向深入,引導幼兒關注并講述出角色的表情、心理變化。就這樣使講述的故事更加具體生動。
三是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的色彩,感悟圖書故事中豐富的情感表達。畫面的色調與人物的情感有著很直接的關系,但幼兒往往忽略了這點。如:教師在引導觀察《環保行動》圖片中小河的水變成了黑色,河上漂滿了垃圾,花低下了頭,教師讓幼兒體會這一張圖片中小動物的心情,在問幼兒:“你從什么地方判斷小動物的心情?”在幼兒發現的基礎上幫助幼兒進一步提升經驗,使幼兒了解了畫面色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如鮮艷明快的色彩可以表達愉快、興奮,而較濃重的色彩可以表達傷心、憤怒。
四是引導幼兒感悟故事蘊含的主題思想。閱讀活動不僅要注重語言領域的目標,更應該挖掘故事中所蘊含的其他教育價值。看到老婆婆的棗樹,棗子掉了小動物們幫助拾起,幼兒說:“要關心老人,互相幫助,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別人有了困難大家要一起幫忙”。看到大象救兔子,幼兒說:“我們不能以大欺小,做事要肯動腦,要幫助有困難的人。”此時的幼兒都在調動已有的經驗去思考,感悟故事要告訴大家的道理,同時使閱讀活動的教育價值進一步升華。
因此,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時,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促進幼兒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更好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新城東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