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中學生厭惡學語文,認為語文學和不學是一樣的,再苦學成績也很難提高。那么,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健康發展并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呢?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愛學”的老師。興趣的激活,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應在課堂上竭力尋求新穎的教學藝術,摒棄呆板的教學方法,創設樂學的氛圍,如課上引用競爭機制激發興趣、找準問題切入點激發興趣、將課文編成課本劇激發興趣、配樂情感范讀激發興趣、創設懸念巧妙設疑激發興趣等等。總之,要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發掘內在的積極因素,積極探求語文教學的新方法,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好語文。
引用競爭機制激發學習興趣
競爭,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對于學生的學習同樣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不僅是你教我學,更重要的是我教你如何學,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參與意識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分組競賽法、問題搶答法、選拔狀元法、評選戰神法等等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逐漸愛上語文這門學科。
巧妙設疑激發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懸念的巧妙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求職欲望,自覺主動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比如,在教小說《蒲柳人家》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在《水滸傳》中,那些梁山好漢都有自己的外號,一個名為“一丈青大娘”,一個號稱“何大學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就很想知道這兩個人物的故事,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內容。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目的的設置懸念性問題,可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及時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葉圣陶先生在《談教學的著眼點》一文中提倡教師要著眼于使學生“開竅”。為使學生“開竅”,教師應注意提問的切入點。選準一個適當的角度提問,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減少理解障礙。如:講解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時,為了研究文章的結構,我一反常規地問道:“這首散文詩是由三幅畫面組成的。每幅畫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請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畫?”這樣一問,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以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巧妙設計課堂提問,往往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識的臺階。這樣就會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編演課本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上,引導學生將一些小說、戲劇類的課文編成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學生興趣盎然。當然,課本劇的形式要有新意,形式新穎,學生學起來才會有興趣。過去我們在教課文時,老師照本宣科,死摳字眼,點滴不漏,學生就像聽天書一樣昏昏欲睡。現在的課堂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并且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展示,學生興趣盎然!形式一改變,學生的興趣自然就來了。
當然,課堂教學除了形式新穎,內容也要有新意,在編演的過程中,對學生語文知識要求很高,涉及很多方面,首先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即語文基礎知識。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劇本里的舞臺說明大部分是對話,語言要規范,語句要完整。表演時讀音要準確,對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這都與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分不開,編演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過程。
情感范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上教師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冷靜而客觀的講解使作品變得索然無味。長此以往,篇篇一樣,再加上為了應試而必須完成的花樣繁多的練習題,學生原有的學習趣味也就逐漸淡漠了。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以多向思維取代單向思維,以學生的感悟取代教師冷靜地分析,將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課堂中要有美的震撼,要有情感的激蕩,要有想象和頓悟,這樣的文學教育才能真正富有成效。如在課上我們可以通過美文的朗讀感染學生,提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有感情的范讀,對營造情感氛圍,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至關重要。教師在范讀課文時要充滿激情,注意節奏的抑揚頓挫,傳達出作者的感情變化。初中的很多課文節奏感很強,感情很豐富。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運用多媒體教學激趣法、精心導入激趣法、師生情感交流激趣法等等。總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是把學生置于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孔子云:“知之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能主動地饒有興趣地探求知識,那么學習的效果定是顯著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工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