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武術是我國具有民族風格的體育運動,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獨特風格的體育項目。如今,武術越來越被更多的學生所吸引,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和課余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武術教學,現代的學生需要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既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又能提高吸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水平,這一目標的達成可以依靠“合作學習”的理念來完成?!昂献鲗W習”的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優化組合。比較理想的是異質分組的方法,本文試從什么是異質分組、為什么要進行異質分組、異質分組教學模式在小學武術教學中的應用、達成效果及分析幾方面進行闡述,初探異質分組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武術教學中的應用。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五年級學生,五(1)班為實驗班48人,五(2)班為對照班48人。
研究時間:2016年3月至6月共10次課。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實驗對比數理統計法。
什么是異質分組?異質分組要求成員在成績水平、才能傾向(領導或輔助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有異質性,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互補互助。為什么要進行異質分組?其原因一是異質分組,追求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二是通過角色、資源等的分配,讓學生承擔起個人責任并相互依賴。
研究過程
兩班同時進行武術課的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教法,練習內容同實驗班,學生不分層次統一學、練。實驗班采用異質分組教學。
身體素質的測驗 實驗前對兩班學生進行了五項身體素質的測驗,教師用自行設計的武術組合動作及速度、力量、協調、靈敏等指標進行摸底測試,測試結果換算成綜合成績后,進行了組間差別檢驗。
調整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 從時間結構來看,武術教學一般由:準備活動(武術操)、教師教授(講解、示范)、學生練習幾部分組成,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基本上被排除在外,在此對實驗班的武術教學時間結構作了必要的調整,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每節課都要安排15-20分鐘讓學生進行異質分組學習活動。
小組內練習 目標:一是提供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二是加深對教師授課內容的理解。三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四是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五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能力。
內容:一是需要共同推敲掌握技術。二是需要通過互相啟發,互相鼓勵更快掌握組合動作。三是需要通過共同協作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形式:我們采用學習互助小組練習形式,由技術比較好的同學主持(體育骨干)。進行步驟為:第一步,檢查。第二步,分析。第三步,糾正錯誤動作。第四步,合練。
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目標:第一,為更多的學生創造“代表集體”的機會。第二,糾正小組的局部性錯誤。第三,促進小組的練習欲望。第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能力。社會意識包括集體意識、競爭意識、集體榮譽意識、大集體意識。社會能力包括表現能力。
內容:第一,小組練習的結果。第二,小組練習的體會。
形式:第一,匯報式(組與全班之間的交流。)第二,互查式(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評價 目標:第一,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第二,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念。第三,樹立雙重責任感(自己認真學習,也要幫助其他同學學習)。第四,鍛煉學生對于否定評價的心理承受能力。
內容:第一,對小組的練習進行評價。第二,對小組在練習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
形式:根據需要合理地使用強評價和弱評價。
結果與分析討論
結果 一是兩班實驗成績比較,實驗班成績優于對照班,差異顯著。且實驗班,六十分以下的沒有,而普通班里有2名學生。
二是兩班學習態度比較,根據“學習態度量化表”對學生態度進行了綜合評定,評定內容有學習目的、興趣、課堂氣氛、練習積極性、情緒狀況、意志力、人際關系、思維等。兩班“學習態度”評定結果差異顯著,另對學生完成課外練習作為檢查,對上課出勤情況進行記錄,結果也是實驗班高于普通班。
三是對班級集體喜、厭情況的比較,實驗班的同學更加喜歡自己所在的集體。
收獲 充分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利于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異質分組是為好、中、差學生均勻搭配原則組成的小集體。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特定的認知傾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小組成員之間的協助、互補提供了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彌補學生由于能力、技術水平等差異帶來的消極因素,增加了學習的人力資源,從而能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
鞏固 利用競賽和課外練習與社區體育活動相結合,鞏固異質分組教學模式。
結論與建議
經初步實驗研究,“異質分組教學模式”運用在小學高年級武術教學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明顯。異質分組教學為學生之間的協作互補提供了基礎,有利于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 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