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應把握時機。”,正如《幼兒園新綱要》中所說:幼兒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應當在盥洗、進餐、清潔、睡眠、鍛煉、游戲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滲透健康教育理念,實施健康教育策略;要積極探尋日常生活中幼兒健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而幼兒的健康認知有別與成人。譬如,我們班有許多幼兒認為只要一接近感冒的人就會被傳染,自己也會感冒;更多的幼兒無法理解、體會和想象現在堅持喝牛奶將會對今后骨骼、牙齒的發育產生怎樣的有利影響;甚至不知道多喝開水有什么好處。這時候作為教師應常常契機教育。感冒是通過怎樣的傳播途徑才會被傳染的;牛奶含有豐富的鈣物質等,能促進人的健康發育;多喝開水能補充一日所需水分等等。就是說教師在講的過程要盡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這樣幼兒才能易懂。另外幼兒每天生活的環境也是促進身心發展的有利武器。比如說良好的藝術環境。悅耳的音樂、漂亮的圖畫、好聽的故事都能吸引幼兒的注意。但是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容易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干擾,自我表達的能力較弱,這些都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流露出內在的心理沖突以及用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緒情感;在游戲中,幼兒能自由而愉悅地感受和學習健康的態度、行為和習慣,體驗身心放松帶來的快樂。因此,在幼兒健康教育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音樂、美術、舞蹈、語言藝術的作用,把藝術和游戲緊密結合起來,為兒童創設游戲的情境。
此外教師一天的言行舉止也深深影響著幼兒。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為此,教師還應當積極構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環境,創設和諧的班級氛圍、平等鼓勵的師幼關系。使幼兒情緒安定、心情愉快,要充分認識到心理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有時比物質環境的影響更為深刻,要根據幼兒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反思、調整和改進心理環境。做到幼兒每天都能開開心心上幼兒園,喜歡與老師接近。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健康教學即傳統意義的“上健康課”,有別于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對于某些健康教育內容,譬如,幼兒不太容易理解的健康常識、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統訓練的健康行為技能等,只有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精心地教學設計,才能更好地引導、啟發幼兒探索、理解和掌握。因此,幼兒健康教育的形式離不開健康教學。健康教學的內容可以是預先設定的,也可以是臨時生成的。
幼兒健康的價值和幼兒成長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園在進行任何領域的教育時都必須將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兒教師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那么健康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質的。比如,在畫畫、看圖書時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筆正確、手眼保持一定距離等;由于“幼兒園的教育是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那么各領域的目標實質上是協調統一的,差異僅是側重點的不同,因此健康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是最可行的。一方面,各領域教育可以幫助實現幼兒健康教育的某些目標。比如,通過語言活動,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社會學習活動,培養融洽的人際關系,使其樂意與人交往、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藝術活動,抒發內心的情感,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通過科學活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通過數學活動,了解身體形態的變化,等等;另一方面,幼兒健康知識的學習過程、健康態度的轉變過程以及健康行為的形成過程都離不開各領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
由此可見,幼兒園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幼兒身心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操作的方式還很多。而要根本解決這個教育的問題,一方面有賴于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更要把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將健康教育滲透進日常生活中。(單位:內蒙古牙克石綽河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