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課堂教學導課也同樣的不易,出色的導課猶如書中的開講,評彈中的開篇,演戲中的序幕,預示著高潮和結局。在整個教學中它如同一座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知,起著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一堂課的成效與導課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怎樣進行導課,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魅力呢?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溫故知新導課法:課堂教學中,復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舊知識的“溫故”,巧妙的引入新課,這樣一上課就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溫故知新導課法常以提問、小測驗、學生板演等形式來進行。
巧設懸念導課:教師巧設懸念,利用學生急切期待的心理,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牽著學生的思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實驗導課法: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心理活動特征,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促使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學生往往對周圍切身相關的事比較有興趣,因此我們在導入時一定要具有生活氣息。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實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靈活運用實驗導入,大膽舍棄課本上的問題探討,而改用簡單的3個燒杯,3個大小、狀態相同的蘿卜條,分別置于清水、空氣、濃鹽水中,幾分鐘后,觀察比較蘿卜條的情況,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細胞吸水、失水的條件。又例如,在農村學校,我們應用豬、貓、小麥、蠶豆等作為導入材料,而在城市的學校,尤其是大城市的學校,則不能用這些材料,而應從植物園、動物園選一些材料作為導入。
俗語、諺語、謎語導課法:諺語、謎語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總結積累的。它將一些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妙趣橫生。若在生物課的開始引入諺語、謎語,就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縮短課堂和生活的距離。
類比導入:類比法借原有事物的特點來引出新的事物特點或屬性,起到了一定的遷移作用,同時,對新事物的特點或概念的認識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礎上,能讓學習過程變得更輕松,對培養學生的整體認識觀和技能的形成都有積極作用。
如在進行“染色體組”的概念教學中,以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比較來判斷,先引導學生課本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和雄果蠅的生殖細胞圖,再用問題“①果蠅體細胞有幾條染色體?幾對常染色體?②Ⅱ號和Ⅱ號染色體是什么關系?Ⅲ號和Ⅳ號染色體是什么關系?③雄果蠅的體細胞中共有哪幾對同源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在形態、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什么關系?④如果將果蠅的精子中的染色體看成一組,那么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幾組染色體?”于是,染色體組概念就在比較分析中總結出來了。
矛盾導入:事物之間總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生物之間更是“相生相克”,在“矛盾”中,往往蘊含著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探究。矛盾法正是基于舊知和新知之間的矛盾聯系觀點,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切入點,通過對矛盾的解答,來導入對新知的認識。
如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絲分裂的特點進行復習,配以多媒體演示圖,然后設置矛盾“個體經精子(父親)和卵子(母親)結合發育而成,如果在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過程中,遵循絲分裂的特點會有什么樣的結構?”這就讓學生自然明白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生殖細胞在形成過程中就必須有一種新的分裂方式來代替絲分裂,于是,學習就導入到了減數分裂中來。雖然矛盾法能造成一定的懸念設置,但有時會讓學生的理解偏離學習的主題,如果教師無法把握好討論的重點,會容易讓課堂“跑題”。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來進行討論。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還有很多。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總之,課堂的導課藝術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技巧,教學風度和教學特色。只有在實踐中大膽的探索創新積累,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體現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單位:貴州省貴安新區新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