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分組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分層次教學能最大限度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便于學生合作交流,培養互助和團隊精神,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教學組分層次。因能劃類,安能分組。即將一個班的學生按原有的程度、興趣,分編成3—4個教學組,各教學組的劃分,是由教師通過運動技術水平的鑒定,身體素質的考核,學生的興趣等評定的。A層組是由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B層組是由中等技術水平的學生組成;C層組是由體育水平較差的學生組成。
教學目標分層次。教師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的確定各層次聯系小組的教學目標。C組教學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目標,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經過一步和幾步逐漸達到教學目標。B組教學目標與大綱基本一致。A組教學目標高于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可以添加一些超大綱的教學內容,如可以把當地的民族體育和鄉土體育內容引入課堂。如頂力、踢毽子、跳繩等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形式安排到課中去,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
教學過程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過程本質上是認知與動力兩方面同步的過程,只有將人質系統與動力系統同步進行,才能體現出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作用。對A組、B組的教與練的方法,求大同存小異。對C組學生讓他們在降低練習難度的情況下來完成動作。同時要看改革課堂結構,保證在同一節課內即有“面向全體”的“合”環節,又有兼顧優、中、差生的“分”環節。采用“二合三分”的課堂結構,即合(集體講授)——分(分類練習)——分(分類指導)——分(分類質疑)——合(集體小結)的組織教學。
評價方法分層次。每堂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的結果,教師要采用競爭評價的方法。對完成練習有難度,自卑感強的C組學生,教師要給于表揚,即使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消除自卑,增強自信,品嘗成功的喜悅,特別是那些膽小、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同學面前精神放松了,思想顧慮在融洽的氣氛中消失了,動作反而學的更快。對成績一般的B組學生,采用激勵評價的方法,即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不甘心落后,并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創造,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去表現自己,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即使客觀的評價學生,少批評多表揚,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對成績好、自行心強的A組學生,教師采用競爭評價的方法,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組是他們更加謙虛,更加努力,更好地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結論與建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教學有利于轉化差生,培養優生,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增加了學習效率,增強優秀生的信心,也激發了差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發揮班級授課制的特點,最大限度的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本身的特長,較好的處理了面向全體與照顧個體的矛盾,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了教學質量。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有利于教師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真正把學生從“齊步走”中解脫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利息興趣,是學生全面發展。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有利于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控制,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和教學信息的反饋,引進平等競爭的激勵制度,是各類學生都處于亢奮的練習狀態之中。即能練習的好,又能得到提高,并不斷受到老師的表楊,不斷感受求知的樂趣,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濃厚的練習興趣,促使全班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練習氣氛。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根據不同層次規定的練習內容容易被學生接受,這種方法既保持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點,有借鑒了復式教學的模式,同時,他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時,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和深入的了解每一個學生,從而增加了師生感情,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與整體教學有機結合,是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團結向上,發揮學生的骨干作用,提高了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提高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單位:遼寧省撫順市第五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