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語言實踐活動的設計對改進文言文教學具有鮮明作用。教學的三個主要活動環節,闡述了設計這些環節的主要理據,即語文課程和學情參照,通過在讀、評、寫中積累語用能力、在思辨探究中提升思維品質、在文化傳習中進行審美體驗三種方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改進傳統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語言實踐活動
文言文,學生怕學,老師怕教,由來已久。主要原因是:學生缺少必要的積累、積淀,學生學得枯燥、被動。背課文、背詞釋,甚至背現代譯文,內容分析。思維淺層,目的功利,只為應試。教師的教法單調。串講為主,追考點,隨大流,不敢越雷池。因此,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我們有必要突破傳統“字字落實、句句過關”的固有方法,嘗試創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滲透文化內涵,為文言文教學注入新活力。基于語言實踐活動的設計對改進文言文教學的理性思考。
緊扣“語言”、“實踐”、“活動”設計理據。“語言實踐活動”的字面理解:語言。語文教學要緊扣語言、直面語言。實踐。語文學習不是學生聽聽、看看就能過去的,而要有真實的體驗、有效的訓練,從咀嚼語言中獲得體驗,從運用語言中得到訓練。活動。課堂本身就是流動的,這不僅僅是學生身形的活動,更是思維、審美的活動。課堂離開了活動,就會形神兼失。教學設計要基于語文課程的性質、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文言文教學講究言文結合,既要有文言詞句的理解和積累,也要能體會文章的藝術表現和情感表達,再要能融入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傳承等。以“言”作為實踐活動最基本的落點,在趣味橫生中學語言、讀語言,感受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又指出:“通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設計文言文課的時候,積累什么、如何積累,感悟什么、如何感悟,什么可以運用、怎樣運用等,這些都是需要通過課堂的實踐活動來加以落實。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課文注釋和《古代漢語詞典》,選擇性地積累重要詞語;借助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璣、思想精髓;借助老師的示范性習作,感染激發學生的語用熱情等。
教學設計要基于課程理念與學情參照的結合。學情是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而“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對初中學生,將教學設計定位于“趣”、“淺”兩字上。“趣”指的是活動設計有情趣。為讓學生正確地朗讀和理解句子,從小故事入手,在哈哈一笑中,體會到文言文的停頓關系到朗讀的節奏、詞句的意思等;為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里的諄諄教誨,創設生活場景,在不同場合合理運用這些警句,將嚴肅的說理轉化為淡雅的生活情趣;為體會文言文煉字,采用尋找反義詞的方法,增強趣味性,感受文字里語氣的輕重變化。“淺”,是指教學的淺入實出,淺入厚出。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課本里的文言文并不淺:字詞的含義不淺,要疏通文意,嘗試翻譯課文,也不易。在去標點、學生補標點朗讀的語言實踐中,他們頓悟到正確的朗讀與詞語組合的合理性有關、與短語結構的對稱性有關、與自己的直覺語感有關、與文章表達的對比性有關等。文章蘊含的思想不淺,極有厚度,“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立志成才、淡泊明凈、惜時尤為等,則通過生活情境,加以有形化的理解,化抽象為具體,淺入深出,抵達學生的心靈。文言語言運用的能力不淺,學生需要通過朗讀,形成語感的直覺,加上教師的即時示范,高的能力也可以去淺淺地嘗試了。
以語言實踐活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言語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能力的綜合體現。在一篇文章、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意識,在教學中滲透,幫助學生日積月累。可以說,我們后人閱讀、學習、體味、模仿文言文,就是通過語言實踐、思維運行、審美體驗,達到文化傳承、內化自省。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王寧. 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單位:吉林省農安縣永安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