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所以,我們盡最大努力使善良、光榮、正義、誠實等帶給學生個人快樂,而丑惡、恥辱、非正義、欺騙等帶給學生憂傷甚至痛苦。從而讓學生產生堅持真理的力量和反對錯誤行為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把普遍的道德概念逐步培養上升為道德信念。
現在的中學生,從他們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就灌輸他們真善美與假丑惡等道德概念。經過幾年,十幾年的教育,他們知道理想是什么,對人生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學生確沒有樹立理想;他們知道要幫助有困難人,可是在公汽車上他們面對老人卻忘記了讓座;他們知道應該孝順父母,不能讓父母傷心,可是他們懶得幫家長做家務,甚至發脾氣頂撞家長;他們知道簡樸是人生美德,但是他們比吃比穿;他們知道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但是他們卻隨手扔垃圾;他們知道誠信是為人之本,可是卻經常撒謊、作弊。他們接受的道德教育從理論上已經足夠多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些現象呢?
我認為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沒有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沒有充分的情感體驗。他們厭倦了格式化的說教,以至于他們什么都懂,就是做不來。在學生的心中,如果因為一件好事他沒有做或做的不好而感到憂慮或傷心,一件壞事他做了或者他沒有與之斗爭而感到懊惱或羞恥,那么他就形成了道德情感。只有這樣他的行為和習慣中才能充滿深切的情感,才能思想和行為一致。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呢?
一是營造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圍。學生生活的集體倡導怎樣的道德觀念,就引導學生怎樣的道德情感,大家都鼓勵去做的,就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進而影響每一個成員,大家都禁止的行為,就阻止每個成員的行為,因而學生在情感態度上就傾向集體的道德觀念,要培養學生深深的道德情感,就要求集體有深刻、嚴謹、簡明的道德觀。激發學生以遵守道德為榮,以違反道德為恥。讓學生在靈魂深處打上道德的烙印,集體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把道德觀念融化到具體的活動中,在實踐中激發情感。2004年我帶初三一個畢業班,班級里有個女同學張婷婷,身體很弱,經常在上晚自習的時候犯病(身體虛弱,腿抽筋、胃疼),由于住宿,家離得很遠。我就和同學們商量,怎樣減少張婷婷的痛苦,怎樣在她犯病的時候把她及時的送醫院去,平時我們應該怎樣照顧她。激發同學們的同情心、愛心和善良的行為。我和同學們在生活上關心她,給她買營養品。她痛苦的時候同學們也掉眼淚,我們一起背著她到醫院打針。我把這件事情遷移到德育教育上,鼓勵大家相互幫助,扶危濟困。他們不漠視,互相關心,不僅對本班學生親如兄弟姐妹,而且關懷他人,積極參與救助捐款。
二是施教者要堅定地支持學生高尚的行為。當學生面帶壞事時,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會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哪里有無能為力的情緒,哪里就會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如果小孩子能滿腔地對待別人,當他同壞人壞事作斗爭時,他就不會感到孤軍奮戰。施教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特別是他們的心靈世界,要深入到他們的思想中,既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們,也要成為他們高尚行為堅定的支持者,不要冷落孩子滿腔的熱情,不能傷害孩子們的心,更不能讓他們變得冷漠無情。在面對不道德的行為時,要和孩子表達共同的憤慨,并親自同丑惡行為作斗爭,每一次的斗爭,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要為孩子如何行動提出科學的指導。
三是從實踐中感受到情感快樂。沒有實踐的情感是空洞,只有在實踐中取得成果,才能從中體驗到快樂,做出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考試成績的進步等等,都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尊嚴感,從獲取知識中享受到快樂。為同學們打掃衛生,創造清新的班級環境,為班級爭得榮譽等等都能產生快樂。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經常行善,大家因他的存在而幸福,他因大家的幸福而快樂。向榜樣學習,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因自己的頑強而產生情感滿足。實踐是激發道德情感的必由之路,沒有實踐的道德教育是不會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的,沒有清冽的道德情感是不會形成道德信念的。要讓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一種是輕松的,無憂無慮的,但不會因為克服重重困難而享受到快樂;另一種是經過艱苦努力,克服困難帶來創造之快樂,我們要引導學生做出后一種選擇。
我們學校有一塊600平米的空地,我們準備在上面栽上果樹。我們組織學生運土改良土壤。這項任務很艱巨,從200米地方往里運土,工具還比較簡陋。為了幫助學生們克服困難,我們先強調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克服勞累。我們大概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完成了勞動。同學們身體很勞累,但是由于同學們都想看到校園里長出自己栽種的果樹,所以特別快樂。接下來他們主動完成了挖坑、栽種、澆水、施肥等任務。他們沒人偷懶,沒人因任務繁重而抱怨,男生幫助女生,體質好的幫助體質弱的。實踐活動,特別是集體實踐活動比不厭其煩的說教要強多少倍。珍惜每一次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道德習慣,強化道德信念。
總之,加強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它更是整個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通往道德信念的通道,我們既要從學生自身加強情感培養,也要從老師的這個重要的外部因素加以引導,更要為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創建積極的集體環境,讓他們享受高尚的道德行為帶來的快樂。(單位:吉林省東遼縣足民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