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認知水平來看,初中生觀察的自覺性、精確性和概括性均有所發展,有意注意進一步發展,可在學習中起重要作用的依然是興趣。歷史知識的真實性、豐富性、生動性、過去性、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中特別需要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心靈的溝通,以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試從“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方面,說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可行的教學方法。
實物演示情境:歷史教學是再現過去的事物和現象,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提高能力。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印象就會不深刻。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地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在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改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變化,我花費心思準備了一件道具。課堂上,我先拿出一個罐頭瓶,在學生不解的目光中,又拿出用棉布和鐵片做好的燈芯,插在瓶蓋上,正在學生一臉迷惑時,我又拿出一點煤油倒入罐頭瓶里。燈點燃,學生恍然大悟,感覺非常有趣,但仍然不知道我“燈”里買的什么“藥”。我及時告訴學生,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我,在家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就是在這樣的油燈下生活學習的……而自從有了電,今天這種已經很少能見到了。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改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圖畫再現情境:借助圖畫可以再現歷史情景,可以把課文中的歷史事件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在歷史圖畫面前,學生能通過真切的感受,展開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
在《最可愛的人》這一課,講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時,我講到了建國初期我國的實力薄弱。但是簡單的語言敘述,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于是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1950年中美實力對照》圖表,自然比較出中國與美國實力的差異,并通過觀看此圖讓學生討論:美國是世界上的經濟、軍事強國,實力遠大于中國,三年的戰爭終以失敗告終。中朝軍民在敵人狂轟濫炸、后方供應不足等一系列惡劣條件下,英勇作戰,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造成這種巨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得出結論:戰爭的正義性,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是戰爭勝利的原因。
音樂渲染情境: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表演體會情境: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斑M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學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種滿足,激發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的求知欲。
語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庇谜Z言描繪情境有其感染性,教師的情感影響學生的情感,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漸形成清晰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和道德觀,而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上是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一些嘗試,難免有不足之處。然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能引入情景的教學方法不勝枚舉,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總結,真正做到“讓歷史‘死去活來’,讓學生明明白白。”(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