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而《綱要》又告訴我們:“幼兒教育資源無處不在,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資源,才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我們身邊,廢舊材料隨處可見,它們就是很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如何能有效地利用這些廢舊材料進行加工制作?讓它成為幼兒教育教學中的代用品,發揮其優勢作用呢?這就迫使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進行不斷反思,到實踐中去尋求答案。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對廢舊材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再利用進行分析探討。
多種渠道共同收集:廢舊材料品種繁多,收集廢舊材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充分利用家庭、幼兒家長和社區資源,多渠道收集各種邊角廢料,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首先,我們發動教師從自身做起,遍尋家中、身邊所有“可用之材”,小到針頭線條、瓶瓶罐罐,大到木板紙箱、布匹棉絮等。其次,我們充分發掘家長資源,發動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廢舊物品。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我們的工作首先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剛開始很多家長不理解,認為用完的物品臟了、舊了、沒有可利用的價值,于是我們通過家長宣傳欄、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多種渠道來增強家長和幼兒的環保意識,同時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了許多成品,如:紙杯制作的吊飾、碟片繩子制作的工藝品、旺仔牛奶瓶子制作的小型活動器械,將它們布置在幼兒園的走廊里,運用到幼兒的游戲中。
組織幼兒進行分類:收集廢舊物品零零散散花樣繁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門別類的放置,我們在教室門口放置了收集箱,并在上面貼上讓幼兒一看就能懂的標志,讓孩子們能夠積極有序地分類放置。如:紙類、木類、塑料類、金屬類、布類等。
發揮功能充分運用:廢舊材料應用廣泛,不僅在教學中會經常用到,而且幼兒園的游戲、環境創設、區域活動都離不開廢舊物品的參與。(一)教學活動中的利用。廢舊材料和幼兒教學看似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和范疇,但它們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系。合理地運用我們身邊的廢舊材料,對幼兒教學具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關鍵是我們怎么去做。語言活動《鱷魚的眼淚》需要用到教具“鱷魚”,我畫出來的鱷魚不太逼真,怕吸引不了幼兒的注意力,我就用牙膏盒做了一個“鱷魚”頭,并安上尖尖的牙齒,孩子們看了都特別喜歡,個個精神集中、投入。(二)區域活動中的利用。我們將其巧妙投放于各個區域中,注重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玩啟智,玩中練能,追求材料使用的多功能性,為區域活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也培養和發展了幼兒的多種能力。如:在益智區投放紙盒、易拉罐、撲克牌等,那些五顏六色的幾何形體讓孩子們既摸到了形又欣賞了色,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比較了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粗細,理解形體的等分。通過撲克牌游戲活動,激發了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幼兒數概念的發展。(三)游戲活動中的利用。廢舊物品通過師生的裝飾、改造,用在幼兒的游戲中去,更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易拉罐吊在繩上,練習原地縱跳,還可以幾個綁在一起,做成用來練習平衡能力、訓練幼兒膽量的“梅花樁”;塑料瓶灌上彩色的水,用來玩保齡球、拋接瓶子、當接力棒進行跑步比賽等。(四)環境布置中的利用。班級的創設可以增強幼兒對環境的了解,通過引導幼兒對環境的注意,調動幼兒的主動性。我班的墻飾除了精美的包裝紙等高檔材料外,更多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像廢紙盒、易拉罐、海綿、貝殼、油壺、衛生紙桶等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體現了內容和材料的豐富性。這樣有利于墻飾的及時更換和補充,也有利于培養幼兒從小做個有心人,養成關心集體、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希望,把廢舊物品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幼兒身上是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的。在以后的教學教育中,我還會利用多種途徑,繼續對我們的小朋友及其周圍的人群發揮輻射作用,讓更多的人、家庭納入環保教育的陣營,讓更多的孩子在廢舊材料中受益,以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單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清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