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師,我覺得學生的學科能力高低就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但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總發現有些得分高的學生,真正的學科素養與分數不匹配,說白了就是相對基礎的知識考核掌握很好,真正體現素養,能出彩的表現卻差強人意。該怎樣進行教學,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積淀出醇厚的文學底蘊這一問題,成了我探究的方向、思索研究的課題。時間總能給人驗證的機會,通過不懈地努力與實踐,學生的學科素養在悄然生成中得到提升!
作為教師,我感到困惑的是:我們的學生同課程、同課堂,甚至是在同一個教師的引領下,學科素養為什么還有很大的差距?靜觀自然,花兒不只是需要陽光雨露,就一定能開出絢麗的花朵,它還需要大地母親的滋養。我想:我們的學生,不也如此?只有教師傳授的“陽光雨露”般的知識,怎能百花爭艷?辜偉節專家的“學科教學變革的認知和實踐”的理論專場,讓我醍醐灌頂,“素養、能力”才是他們更需要的“大地母親”般厚醇的滋養!時光易逝,但當時的話語猶響耳畔,句句入耳,字字入心。我該怎么規劃?怎么實施?才能發揮教育的真正功能,實現學生素養的提高呢?在隨后的摸索與探究中,我積極的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到日程上來。作為語文老師,為了每個學生能擁有從“大地”中主動吸收養分,成就自我素養的能力。我用心而努力地實踐,發現素養的養成與提高,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從積累起步。我們知道語文的素養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日常教學中,我們都會結合練習,進行一些知識訓練。從仿詞語到仿句子,甚至到仿文段,都在有意識地進行素養的培養。開始效果很突出,但時間一長,學生難免就流于形式了。如:ABAB型詞語,學生一看,80%的人都寫:碧綠碧綠、金黃金黃、雪白雪白等等,一寫就寫到六年級畢業,這與多年前一寫“好人好事”,就寫救落水兒童的笑話一般,令我們每個人深思。我想:學生的這一現狀,大概與“會哪個就寫哪個,確保得分或者懶得思考,盡早完成作業”的想法,更或者與我們教師不做要求有關吧!我們的學生思維都有些模式化,何來能支撐他們進一步發展的素養呢?有了這個發現,我積極反思,積極調整。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把學生素養如何才能得到提高的問題當成了我探求的目標?
為了避免上述現狀,我充分利用課堂、作業,針對學生答出的不常見的仿寫詞語、句子,給予表揚,從口頭表揚到獎勵一個紅五星再到一朵樂于思考的紅花,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挖掘的能力得以提高。開始時,個別孩子還是我行我素,積累的訓練內容,還是“老三篇”,但架不住其他同學的進步所得,一年的時間下來,千篇一律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觀。此外,我還積極的利用專門的訓練,集中訓練。如進行比喻句的訓練中,給出訓練內容“無邊的夜空掛著一彎新月,猶如( )”學生很快就給出了答案“一艘小船、一根香蕉”之后,舉手的小手就寥寥無幾了,他們腦中的積累,就這幾個,說完了就完了。看到孩子沉默的表情,我知道我的訓練很必要。于是,我積極引導,設計第一個臺階追求“形似”,學生開始動腦筋,有說猶如咬了一口的月餅;有說猶如指甲蓋上的月牙。在學生進步的情況下,我設計了第二個臺階追求“神似”。學生犯難了,我就出示事先備好的圖片,加以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騰飛,有說猶如孩子笑瞇的眼睛;還有的說猶如媽媽笑彎的眉毛;更有說猶如沙漠里美麗的月牙泉飛上了九霄……這一訓練,看似無可重要性可談,其實不然。仿寫訓練的同時,既減少了學生的懶惰思想,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積累的素養,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發現、探究語言浩瀚無邊、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的能力。我想:長此以往,學生的文學素養,不提高都難。
加強朗誦習作。《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而,在現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體驗性”中就強調知識地學習,不再是僅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領域,學習是要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還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促進求知、激發創新和思維方面不可忽視的途徑。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調動學生情感的最簡潔實用的方法,它能讓情感得以碰撞,閃出火花,激蕩情思。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尊重“兒童文化”,注重發掘“童心”、“童趣”,達到真正的培養自我解讀、自我理解的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的自我提升。
語文老師的使命是什么?不僅僅是單純的閱讀者、教書匠,更應該是一位文化的傳承者、一位提升閱讀的引領者、一位孩子們素養提升的擺渡人。(單位: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象明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