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表述的,即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一定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逐漸體會和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很多誤區。如教學過程和方法陳舊,依然是灌輸式,添鴨式的教學,重知識技能而忽視學生個性的發揮:學生學而無趣,審美情感和能力未能提高等。針對新課程實驗中的小學美術課教學目標,我作了如下思考與反思。
一是過程和方法是實施美術新課標的前提。過程和方法是實施小學美術新課標的前提,之所以重視它,是因為在一個學習化的社會中,學習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終身的事情,培養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視的任務。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每當我們備課,就意味著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圍繞這方面設計提問、板書、……備課寫得越詳細就越好。總之,一切從教材出發,一切立足于教,很少想到學生的學習應當如何進行。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在課堂中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教師預設的。通過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對比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主動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如果教師還是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出現,把知識講透,學生被動接受,也許從短期效果來看,學生學會了,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學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所以,在過程和方法維度中教師的立足點應當來一個轉變:從考慮我怎么教,到考慮怎么樣讓學生學習更好。
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過早地灌輸給兒童,教就是創造一個有問題的情景,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學和探討的機會。因此,教師對學生要有更多的研究,在他們的身上多花時間,分析他們的作業,研究他們的發言,了解學生的性格以及他們的認知結構。因為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是以原有知識為基礎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學習方式,在美術表現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不能認為教師提倡一種學習方式,一種畫法,對所有的學生普遍適用,就要求全體學生必須照辦。美術課就是要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在學習過程、作業面貌上做到的百花齊放。這樣看來,美術教師的任何一種學習方法,介紹的任何一種美術觀念,屬于向他們推薦性的。如果在美術課上,教師都能把立足點轉到學生這邊,用多元的觀念進行美術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條件,設計活動,學生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在對大自然進行體驗的同時,環保意識已經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比起老師對學生進行的灌輸、說教,體驗求異的教學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是正確把握知識與技能是落實美術新課標的基礎。盡管大家都知道過分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弊端之一,而且是課程改革應該著力改進的問題,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要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仍是一個重要維度,只是我們要適當地降低要求而已。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現在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迫于學校及家長的壓力,教師不得不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隨著新課標的實驗,進入了兩個極端的誤區。把美術學習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政治,美術與歷史等方面的聯系,從而更好地學習美術。以前,由于過分強調美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和美術文化的滋潤,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降低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難度,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美術鑒別能力和美術創造能力,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
三是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體現新課標的核心。情感是小學美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觀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美術課程不僅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而且有益于學生情感的不斷升華。人的興趣,一般要經過有趣、樂趣和志趣的三個階段。一般來說,有趣是一種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現象,是興趣發展過程的第一個階段,由于它維持時間不長,而且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從有趣逐漸趨于穩定、集中,向樂趣轉化,樂趣雖與快樂的情感體驗相結合,但它還不足以推動人們去為了某種目標而奮斗終身,故興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階段,才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通過教學,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并且以其自身的示范激勵作用,在學生的心靈上會喚起相應的情感反饋,起到愛屋及烏的作用。一些調查資料表明,學生喜愛美術的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教師課上得好,師生感情融洽。因此教師要熱愛學生,不僅要把自身的知識、才能傾注在學生身上,使學生學習獲得最好的成果,而且還應進行學生品德、個性的關懷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品德修養,用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打動學生,引起學生思想的強烈共鳴,達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學生需要交流,學生不僅是聽,而且還要有機會說,有機會討論他們所觀察到的事物和他們的想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質疑問難,營造“情意共鳴,信息傳遞,思維活躍”的和諧融洽而緊張有序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總之,在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時代,教育以人本的今天,倡導美術教育的新觀念,適應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趨勢,是近幾年來美術教育所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教師要注意美術課中,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三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維度之間相符相成,融為一體的辨證關系,使學生的天性、靈性、悟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單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