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學校德育工作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其一,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法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平等觀念和競爭意識。其二,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市場經濟要求每一個競爭者只有頑強拼博,不斷進取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學生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現如今市場的競爭,說白了就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和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當代青少年學生個體競爭意識日趨增強,群體團結協作精神逐步削弱,發展個性的要求日益強烈,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逐步淡化;對個人利益,個體價值比較關注,對集體利益有所忽視;個體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對集體的力量和作用認識不足等。
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長:社會上出現追求享樂,迷戀金錢,崇拜金錢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嚴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有的學生一味講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有的學生花錢如流水,肆意揮霍,錢花光了就去偷、騙、詐等。
“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當前,社會的分配不公和知識貶值,腦體倒掛現象,使不少學生認為不讀書,無知識也可以賺錢發財,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只求混個畢業證,早早沖出這所“牢籠”,去投身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賺錢發財。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許多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大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優良道德傳統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意義也是深遠重大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美德教育,是學校德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從當代青少年的實際出發,我在實踐中認識到傳統美德教育應當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社會責任感。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十分強烈,歷史上有無數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這種憂患意識又總是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孩子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憂患的呢?首先,我國是個發展中的國家,改革開放雖使相當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富了起來,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在溫飽線上徘徊。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其次,21世紀的競爭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競爭就要有壓力,當代青少年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使我們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傳統美德教育過程中應使青少年具有憂患意識,并把它與責任感結合起來,把個人融入社會和人民的事業中去。
第二,培養學生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懷。對社會盡責,勤奮刻苦,古往今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邁向新世紀的今天,特別是肩負歷史重任的當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發揚這種美德。
第三,培養學生正確的義利觀,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侵蝕的需要。“義”,即道義;“利”即物質利益,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認為,如何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頭等大事。在社會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有的人卻陷入“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泥坑,為了獲得金錢,不擇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顧,甚至以身試法。青少年學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廣大少年兒童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確定正確的義利觀,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古人很重視道德修養,把自我修養當作每天必須的課程,成為一種經常的習慣。“君子慎其獨也”,則是更高的修身要求。只有在不斷的自省自律的實踐中,道德修養方能得以提高。的確,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往往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但當一人獨處,無人管束時,仍能嚴守高尚的道德標準,這就很不容易了。一日三省,獨處謹慎,沒有“下不為例”、“我比他好”的任何松懈,這也是青少年對民族、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責任。(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甘草店學區)